《史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5-11-15 06:39:09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读书笔记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闪耀着独特而辉煌的光芒。博大精深、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先贤,他们留下的无数古文图籍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史记》被誉为经典中的瑰宝,它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倾注一生心血创作而成的。

《史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杰作,它展示了一幅辉煌而多彩的通史长卷。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价确实恰如其分。事实上,在这部史书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客观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其中的历史故事传承和发扬先人们积极向上、勤劳和勇敢的精神。《史记》所散发出的历久弥新的气息与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而不可言喻的联系。

《史记》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与情感。它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学著作。其中记录了五帝三皇、秦皇汉武等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真实呈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历史事实。整部书共有五十多万字,太史公凭借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负盛名的纪传体通史。

通过参加暑假期间的“走进经典,阅读暑期”读书会活动,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史记》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文字繁多,生僻字也不少,使得阅读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我只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其中包括了《史记》中的五帝传和游侠列传两篇文章。首先,我想谈一下《史记·游侠列传》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太史公表达他理想道德观念并对王朝统治者进行批判的作品。当然,司马迁在这里所描写的游侠形象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的。他通过展现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侠客精神,将一些不好的行为过滤掉,塑造出了一系列让人可歌可泣、值得敬佩的形象。朱亥、专诸、聂政、鲁仲连、郭解、豫让、侯嬴、荆轲、朱家、剧孟、季布等十几位游侠形象,都是太史公眼中理想化的游侠形象。以上是我个人对参加“走进经典,阅读暑期”读书会活动后更深入了解《史记》中相关内容的一些感想和理解。

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事实上和我们现代人心中的侠客形象是有所偏差的。这种偏差并不是指两者心中侠客的精神和品质不大不同。而是在我们现代人强调侠客时,除了他们的侠义精神之外,还有他们的盖世的武功。而这一方面正和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有所不同。虽然如此,但太史公笔下的游侠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层的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也在大体上还原了现实中真正游侠的历史原貌。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部分勇者挺身而出,与不公和压迫人民的大山抗争。因此,百姓对侠客怀有深深的崇敬和仰慕。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推崇"侠义",因为侠客身上具备仁义、勇敢和担当等优秀品质。他们乐于救助陷入水火之中的人,乐于帮助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他们无求回报,凭借真诚之心行事。"侠客"这两个字承载着人们的赞颂和少年时代的梦想。

当司马迁赞扬侠客精神时,他同时间接地讽刺了儒士的'行为。虽然我没有读完《儒生列传》,但在这章的开头,司马迁以一种批判性的语气陈述了儒家对待侠客的态度。实际上,儒家和墨家对侠客都怀有厌恶和鄙夷的思想,他们试图消灭侠客家族,将他们从史书中抹去。他们认为游侠们冷酷无情、沾满鲜血,是反叛的人,挑衅和威胁当权者。因此,在历史上,大多数游侠最终都不得善终,令人惋惜。也许太史公在写游侠列传时抱着敬佩之情记录下了他们的事迹。或许他内心也渴望自由生活,向往侠客的生活方式。

我读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将这篇文章列于《史记》第一篇。它记载的便是中国文明史的发端。记述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之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远古部落的首领。有黄帝、帝喾、颛顼、尧、舜的各种事迹,以及当时部落与部落之间频繁发生的战乱、部落首领实行的禅让制度、远古初民与猛兽争斗、治理泛滥的洪水、开垦田地、刀耕火种、谷物种植、观天文测地理、推算历法纪年、谱写创作舞蹈音乐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但也由于这些事情发生的年代太过久远,因此《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绝大多数事件都属于传说故事,而且,因为这些传说大多都荒诞离奇的,无法证实其真伪,因此也许与真正的历史相差甚远了,即便是孔子、孟子等圣贤们都不怎么讲关于五帝的历史了。仅仅在《尚书》中写道难言之,就草草结束了对五帝时代的介绍。然而,即便是如此,太史公还是在周游四方之时,来到了被人们认为是黄帝、尧、舜时代遗迹的地方,详细进一步地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教化等等,他从人们的口述以及对当地的走访观察中选择了一些可信的材料,将其作为《史记·五帝本纪》的文章内容。而摒弃了秦汉时期《易经》中提到的伏羲、女娲、和神农这三皇的说法,司马迁不采纳三皇之说,也是因为他不相信其为信史。而对五帝这一系统的说法实际上也有所质疑,因为五帝遗迹在西汉时因为战乱已经面目全非,他所了解到的大部分也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所以,司马迁所采录的五帝系统,也亦仍不足信,只能视其为历史传说而已。

《五帝本纪》是一部记载上古时代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五位帝王的文献,然而在查询百度相关课外资料后发现,实际上应该有七位帝王。他们分别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以及尧、舜、禹。在上古时代,黄帝作为五帝之首,他是华夏族人。在五帝时代,采用了禅让制度,黄帝在去世之前与少昊约定,在他去世后将帝位禅让给少昊。由于这个约定的存在,华夏族人和东夷族人结束了长期的战争。黄帝还封蚩尤为战神。随后,少昊驾崩,将帝位再次禅让给了黄帝的孙子颛顼。然而,颛顼去世后却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帝喾。因此,华夏族人和东夷族人再次展开了近百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古城。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传,此后中国再也没有完整的古城存在,也许这也是司马迁未能找到古城遗迹的原因之一。

后来尧称帝,在社会混乱的时期,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居乐业,他选择了一位具有非凡气度和温和性格的继任者舜。舜不辜负尧帝的期望,成功地恢复了华夏大地的和平。在舜帝去世后,他将帝位传给了东夷人大禹,促使华夏和东夷重新建立友好关系。这一举措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庞大而伟大的民族。太史公在撰写《史记·五帝本纪》时将华夏视为正统,忽略了东夷人,将华夏五帝与东南西北中的历史记载在书中完整呈现。

暑假期间,我抽出时间阅读了《史记》的部分内容,包括《游侠列传》和《五帝本纪》。通过阅读,我受益匪浅,对我们伟大而辉煌的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阅读历史著作可以使人明智,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打算继续阅读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探索中国的文化经典,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沿革。

《史记》读书笔记2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故事 ……此处隐藏8174个字……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书笔记13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身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但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将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第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第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第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利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记》读书笔记1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字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五帝本纪第一”。其中记载的是五帝的传说。五帝有黄帝、颛顼、尧、舜和禹。 黄帝,是少典族的儿子,姓公孙,明轩辕。生下来就神异,几个月大就能说话,幼年心智周遍、聪明伶俐,长大后敦厚勤勉,成年时就见识广博,通晓天下大事。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宁静深沉而有智谋,疏旷通达而明晓事理,养才育物以便充分开发利用土地,依照四时季节办事以顺应自然规律,凭借对鬼神的尽心敬事来制定礼仪法度,治理四时五行逆顺来教化百姓,洁心诚意进行祭祀。 尧是继炎帝、黄帝之后有一个最有威望的部落首领。尧勤于政事,认认真真地治理着国家。尧日理万机,勤勤恳恳地为人们办事。等到尧退位的时候,他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所谓“尧舜禅让”。 舜有一片真诚的孝心,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弟妹。舜是个品德高尚、富裕谦让的'人。舜走到哪里,他崇高德行都能感化他周围的人,大家都愿意跟他住在一块儿。大家都喜欢他,围绕着他住了七年。过了一年,他住的地方便成了村庄;到了第三年,那里就成了一个小镇。舜做了国军以后,心里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大禹,因受封为夏伯,所以又称为夏禹。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他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住了泛滥的洪水,被舜选为了继承人,在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首领的位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书笔记15

这一篇除了写廉颇、蔺相如外,还写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杀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史记》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