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5-08-08 06:39:11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合集9篇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三 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

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

教后感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研讨 4-12段

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

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

(一)自学思考题:(投影)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

么问题?

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二)再次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教师归纳小结。

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

八年级语文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温故知新

复习上节课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 ……此处隐藏18773个字……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3.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哪些生物会说话?

小草发芽说明……枫叶染红是大自然通知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三单元说明文学习我们都学了什么?

引出目标:知识 语言 顺序 方法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完成以下各题。A1说给B1听,A2说给B2听。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预设:答案不一致的时候,要协调各小组达成共同意见。)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 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 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 顺序

阐明意义 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3)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五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1)听读1——2自然段

(2)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3)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六环节:放飞想象,总结提升。

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掌握了大自然的语言,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的?

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抽象 ,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材料:

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