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这时,就可以把它们都记录在文章里。不过,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1十一长假的时候,我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木屋里去度假,正好赶上三十九岁生日。离家多年,很多年没有在家过生日,父母很看重,杀鸡庆祝。让我这个从来把自己的生日不以为意的人,感动了一回。感慨系之,我于木屋的堂屋的板壁上用毛笔胡乱写了一遍《归家自叙》,其文曰“丙戍八月,回家小住,适逢余三十九岁生日,年届不惑。平生羁旅,游历人间,南北西东,经有余年。近生倦归之心,所谓倦鸟归林,游子归心。欲效陶公田园将芜之思,何如种豆南山,寄傲庭树。父母年老,稚女年幼,人生之未尽事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此番归去,纵使羁绊难除,故思难收,亦当解除小我,回向众生,不以外物为能事。唯将余生随手挥洒于天地人间耳。”
无论通与不通,反正我是过了一把文人雅士的斗酒十千的文瘾加书法家信笔龙游的书瘾,也不枉这一回过生日,相当有意思。我们那里乡下把自己在娘胎里那一年是计算在内的,因此三十九岁当四十岁生日过,过虚岁。
如果一个人该出生的时候出生,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走入社会的时候走入社会,该成家立业的时候成家立业……该死的时候就从容赴死,我以为这样的人生毕竟好一些,一是什么也不耽误,二是什么体会也不缺,甚少遗憾。(然,终究,人生最难把握的便是这该怎样、怎样的“时候”,便生了许多迷茫)孔老二也是同意这种活法的,要不然不会有“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云云的感慨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走经典人生轨迹的人,到目前为止,什么年龄该干啥我也都干了。干多干少,干得出色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年轻时容易被宏大主题所惑。其实,即使同时代的那些宏大的人和事,亦是特定人文事理背景下的特定的人和事,世上本无一般定义的所谓伟大与崇高,只是一些好事者被迷惑被慑服之后发出的无谓呻吟与慨叹。人类近现代自我解构的重点即在如此,所谓民主的根源即在于此。
人到四十不惑,这是孔老二的'惊人总结,他这一自我总结具有划时代的普遍性,几乎二十世纪现代文明的中年人,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
我有时就琢磨,为什么人要到四十才不惑呢?从人生识字糊涂始(不识字更糊涂)到四十而不惑,这过程未免长了点。而且教育体制的发展甚至科学化现代化也没有把这不惑的进程加快,难道就不能二十而不惑,三十而不惑吗?
我没有求证到问题的答案。只是以我自身的心证结果来看,人真的要到四十左右的年纪,才想通许多的问题。这就是近几年来我的感受。
比如个人之于社会、之于人群、之于道德规范、之于纪律法律的挣扎,也就是个性与人群共性的冲突,我觉得总归要到四十左右才归于平和。(也许,直至此时,自己与父母亲人长辈间、与好友伙伴同学间、与爱人家庭子女间、与工作上司同事间、与社会大众凡夫俗子精英贵胄明星间,特别是自己与自己间……所有的关系才都经历过、烦恼过、挣扎过、磨合过、直至豁然过,于是,便终于能够也应该是时候平和了吧)这也是一个普遍的心理与生理现象,年轻人总是冲动一些,把握不了个人习气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比如男人之于女人,总归要到四十岁才把对面彼此看清楚,明白对方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有性别的人。而不是反之。年轻时总是先看对面的性别特征,先被对面的性特征吸引后才不得不注意到作为人的其他特征。因此年轻人与异性打交道,总是走了许多的弯路,绕了许多的圈圈。比如爱情之于婚姻,比如内在身心健康之于外在的功名利禄,比如很多很多相对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类似这样的可以盖棺的看法,在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田畴里成熟了,像是农人秋天面对一路排开的满山满岭、满田满地的丰收景象,真是内心充满丰收的喜悦与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然而自然的辨证就在于,成熟之后就是衰老。因此我又要以十二分的耐心,帮助我那牙牙学语的女儿从“aoeiuv”学起,重走人生长征路,重走不惑四十年。(在重走的过程里,分明可以看见当年的自己,看见当年的快乐与青涩,然后,捡拾成长的痕迹,一一梳理,郑重地将那些或多或少的经验和智慧交付在儿女手中,再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悲夫,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不惑之年,成熟多感慨亦多,毕竟有过如此成熟、丰足、怡情的体验,也不枉此生。智慧毕竟是人性中来得最晚的素质,只要曾经拥有,即使年华老去,也是气定神闲,宠辱不惊了。忽随口得句曰: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萧瑟秋风夕阳晚,英雄垂暮美人迟。前两句套鲁迅的,后两句不知通也不通,着实悲凉一些。而且近一时段充塞于心的,尽是这些秋之悲凉似的感慨,说出来会遭人耻笑的。
我于内心不时感谢上苍的眷顾,通过父母和各种的机会因缘赋予我一生用之不竭的丰富感受能力和洞察能力,我没有把这些宝贵素质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当活到四十岁,我仅凭内心的信念就可以活下去了,已经形成的智慧足可以照亮自己余生的航程。
人真正向自然索求的东西是很少的,向社会索求的也很少。人的许多需求都是虚假的,是在被别人诱惑之下生出的虚幻的需求。
我愿自己是一块没有被捏成任何一种形状的橡皮泥,我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又或一个思想将我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形状。有什么理由要让我屈从于别的意志?我希望我只是一个与许多人和事了无关系的旁观者。然而这是作不到的奢求。不喜欢和谴责旁观者的倾向,是人的天性;就如一切都向大地母亲索求却又不停地戕害她,也是人的天性。人最狂妄的思想,就是自以为可以克服自己的本能和天性。
因此大部分时间我不能表露我的心思和真面目,我假装着对许多人和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这样做并非冷漠和不爱,我感觉到内心有真实的爱和真实的高贵,而真实的爱和高贵就象大地之于人类和父母之于子女,那种爱和高贵一定是简单、原始而沉默寡言的。
我愿意在爱和高贵的沉默中死去。很不幸我不是一个喜欢表达的人,我更愿意将充盈内心的爱和高贵深埋在心里。当我离去,人们也说不清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活过,他们都还记得我的一些事。象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2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人生已至不惑。孔夫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说是到了四十岁,做事就不迟钝、不迷惑了,真如圣人而言该有多好,对凡夫俗子只能是奢望。
二十岁初,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得志满。
三十岁际,见不再年轻,时上下求索,时拍遍栏杆,喜悦与忧愁同在,激情与消沉共舞。
四十岁至,始觉心态之变、责任之大、感悟之新。
心态之变,常期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接受无怨,无权选择 ……此处隐藏6437个字……是年轻时需要努力去做的。
5、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这里质量同样重于数量。怎样读远比读什么重要。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比单纯地记住知识重要。
6、能够自己给自己定标准,不再以外在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更不为别人的脸色而活,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定律与命令去执行。
7、知道死亡是人生中必须面对的必然事实。四十岁之后,因身体的变化,已
经可以触摸到死亡的影子。父母中已经有人不在人世,从他们的离世,能够深切体验到生命的历程。
8、不再忧愁,特别是不为明天的事情而忧愁。今天的忧愁就今天当。人没有被当天的忧愁与痛苦而压垮的,人却常常被一个未知的担心而压垮。许多时候,其实事情发展并不会那样糟糕。回顾自己四十多年的经历。那些曾经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其实都如过眼烟云,而且,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发生。原来只是虚惊一场而已。
9、虽然出生的时代与家庭,常常会在自己的命运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不必为这些遗憾。贫穷曲折的人生经历,可能令你的生活更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10、时间。年轻时,常常不知愁滋味,却常常对天悲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四十岁之后才知道,时间其实只有被自己浪费,才是属于自己的。做个率性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时间属于你自己,你才是在做真正的自己。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成效来。
11、金钱。金钱是个好东西。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明白金钱的内涵。然而,金钱只有在自己努力挣来的时候,你才会深刻体验金钱的意义。钱,只有被你花掉了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属于你的。除此之外,无论放在股票上、证券上,还是存在银行里,甚至放在钱包里,都不能够证明,这些金钱就是你的。金钱的良性循环,应该是在健康的市场规则里,而不是在别处。
12、爱情,可遇不可求。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非常适合你的,可是,那需要有适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可遇的时机。四十岁之后,会遇到适合你的人,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相逢只恨未娶(嫁)时。年轻时有真爱的时候,常常会让人胆怯。因此,心怡已久的那个人,常常不敢去碰。绝大多数找到的伴侣,其实都是缺乏真爱的。
13、家庭。组建家庭,与你相伴的人,学历、经济状况、高矮胖瘦,甚至美丑
都不是最重要的。再美的.人,也经不住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反复观察。因此,与你相伴的人,一定要在内心里与你一致。特别是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你一致。心灵伴侣,才是真正可靠的伴侣。这样的人,能够贫富相守,风雨同舟。
14、无论怎样,都要充分接纳自己,原谅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有一点点自恋,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好好爱护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他人,才能够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15、幸福与快乐是自己的终极目标。尽量不要让自己烦心。如果有一些外在因素要让你不高兴,那么,你就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失败与成功也是平等的。
16、四十岁的人,如果还没有体验过思想智慧的乐趣,那是一种悲哀。因为,四十岁是智慧成熟的季节。学习与思考的状态,应该是四十岁不惑之年的常态。
17、不要急,死亡总有一天会等待到你的。悠着点,慢慢走,观赏景,慢慢品,好好体验此时此刻的感受。四十岁之后,人对时间的感觉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快了。四十岁之后的神态,应该是淡定与宁静。水流深处自然静。
18、学会向一切优秀人物学习…而不是简单模仿。学会尊重一个人,包括自己。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前提。对他人尊重,也就是对自己尊重。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即使可能真是好的想法。给他人自由,也就是给自己自由。但是,如果你意外获得影响力,那应该是你的一些想法获得了他人的共鸣。
不惑之年的人生感悟7不惑之年就这样毫无准备的降临了。我甚至还来不及思考是否真的“不惑”了。不惑之年常常是无声的,之所以给这篇文章起名为“不惑之声”,就因为不惑之年的人们已经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不惑之年的男女在青春骚动的阴翳下已渐渐无声。而立之年还曾经锱铢必较,一临近“不惑”却忽然间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了。真的不再乎了吗?只有步入不惑之年的人自己清楚。不惑之年的人是很脆弱的。他们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是不再声张,绝少冲动,以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可事实上哪怕是一阵微风都会使不惑之年的人心中产生涟漪。
蛮荒时代,风曾经不经意地把种子吹落到华夏的沃野上,给了我们祖先第一份大自然的恩赐。结果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对心的荒野的期待。然而心的荒野已没有了原始的清纯,奢望使上苍收回了对人类的怜悯。人们不得不以自己的耕耘来弥补对文明所犯下的过失。然而由于有了欲望,心的荒野已不再肥沃。风送来的也不再是随处都可落地生长的种子,而是须要人用心去捕获培育的机遇之种。年青的时候,人们都在心的荒野上捕捉,智者在捕捉机遇耕耘,俗者在捕捉欲望享受。四十年过去了,心的荒野处处留下了捕捉的痕迹,“不惑”是一个期待成果的年岁。可生活就是那样残酷,无论是奋斗过的,还是没有奋斗过的,都得品尝那份难以言喻的失落。没有耕耘就更没有收获,可耕耘也未必一定就有收获。然而到了收获的季节,对成果的渴望又使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未耕耘过,因为心的荒野上都曾留下过捕捉的痕迹。即使翻遍心的日记,知晓了捕捉“机遇”与“欲望”不一样,也还期待着别人不经意地把成功的种子撒在了自己心的荒野上。这自然无异于守株待兔。可却因为曾经有过那样一只撞在树上的兔子,竟然使所有没有等到兔子的`人同耕耘过的人一样露出辛酸的目光。这就是不惑之年的男男女女。
机遇已不再青睐不惑之年的男女,因此“不惑”之心要半点不松懈地捕捉每一个机遇。可毕竟不同于年轻时“心的荒野里”的捕捉。终有些底气不足。也因此就少了声音,少了冲动,增添了珍惜。稀为贵,越少越不敢错过。不惑之年的心是最敏感的,年轻时用眼睛看世界,进入不惑之年的人是要用心去感受世界。眼是心灵之窗,所以不惑之年的人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双眼里传达着无数只有不惑之年的人能读懂的信息。理智制约之下的青春冲动与责任感交替存留于同一双眼里。奋斗的激情与失败导致的怯懦涌动于同一双眸子中。看年轻人是通过表情看内心,看不惑之年的人是要通过眼睛看内心。年轻人只会说“是”或“不是”来表示认同或不认同;不惑之年的人却常常用“否定”表示认同,用默认表示接受。而真正的拒绝却让对方感觉到不是拒绝,而是想做由于客观原因而做不到。
不惑之年的人心好累,累得不再用嘴“说话”。累得不再表示拒绝的“不情愿”。因此他们的眼神中往往又多了一缕无奈,一缕为人作嫁的无奈。不惑之年的人肩上已没有了自己利益的位置。担负的全部都是“付出”。上报父母恩泽,下育儿女子孙。做学问的人还从书中读出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为此父老乡亲,天下苍生都成了不惑之年的知识分子肩上的道义。这份道义使不惑之年的知识分子连本能的欲望都成了奢求。从此“不惑”也就再也无声。只有“不惑”的人彼此知道,他们是要把自己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留在这个世界上。作一块后代通向光明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