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河岸的天气渐渐变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不详气息。乌云阴沉地笼罩着田野,黑压压的,令人不安。几只鸟儿漫无目的地在灌木树篱里飞来飞去,唱着不成曲的调子。鸭群平时总为谁冷落了谁、谁羞辱了谁而嘎嘎地争执,现在却一头躲进芦苇丛中,专注地待着,除非遇到最严重的袭击,否则一概不理会。唯有漆黑蜿蜒的河水依旧流淌着,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河流为一些动物划分了地界,也成为另一些动物的高速公路。水流默默地集聚威力,看似谦虚低调,可谁要轻视了它,它危险重重的能量就会爆发。”
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开头。
在我的心理学小朋友圈中突然流行起一件事来——那就是去往西西弗书店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蛤蟆先生第二次去做咨询。和第一次一样,蛤蟆先生在咨询开头时有些许沉默,紧接着就是压力在飙升,焦虑感倍增。这时,咨询师苍鹭终于开口了,“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想都没有想就回答:“挺好的,谢谢你。”咨询室里又沉默了。紧接着,咨询师苍鹭继续问到;“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先生就有疑问了,刚刚我不是回答了吗?怎么又问今天我感觉怎么样呢?
读到这里,我想起小学时,英语老师总是会问,“How are you?”我们也总是想也不想直接回答:“I’m fine,thank you.”实际上,我们真的I’m fine吗?可能是有更多的情绪吧。比如:快乐、高兴、沮丧、紧张、不满、甚至愤怒等等。我们总是不能体察我们现在真实的情绪,而情绪化的用行为去表达,这样反而让对方一头雾水或产生更多不友好的情绪并也用着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两者就进入了人际冲突区。
那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答案很简单,用心去体会,体会到什么情绪就用情绪词来表达。按照中国古老的教育方法是不去体会情绪,把情绪压在心中,或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前者久而久之会抑郁,后者不仅不能很好地表达情绪还会在人际关系中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在这本书中,我在咨询师苍鹭先生上学习到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聆听”。你读到这一定会觉得奇怪吧!“聆听”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吗?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细心地为你解释吧!这里的“聆听”可不是简单的“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而是“聽”!十目一心耳为王的“聽”。听“事实”,听“情感”,用“尊重”去“关注”。
这个方法很适合用在亲子教育上。孩子回到家明显闷闷不乐,这时,家长蹲下来就需要“聽”了。“事实”加上“情感”。“噢!妈妈好像明白了,宝贝在学校不小心撞到小美,宝贝给小美道歉,小美却回应宝贝是故意的。你当时的情绪是伤心难过还有委屈。”接着就是欣赏孩子:“宝贝,我从这件事中看出你的担当、勇敢,你是个负责任、善良的`好孩子!”再接着可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并解决此事:“如果解决这件事,宝贝心里是不是要好受很多?这样吧,我们给小美表达:‘小美,上次不小心撞到你的事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你表达。首先,非常抱歉,不小心撞到你了。上次道歉后,你的回应让我十分难过。我们一直一来就非常的要好。我也知道,我以前的一些做法不太妥当让你有情绪了。非常对不起,希望我们能和好如初。’”
此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因为篇幅不能一一呈现,所以,我还摘抄了七个句子来结束此篇。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自己。”
“必须完成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才能完成。”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情绪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自我的核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学是来自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以童话《柳林风声》中角色编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特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了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叹不已。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蛤蟆先生原本开朗活泼,之后却变得双目无光,不愿与人说话,一向是大家开心果的它怎么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河鼠十分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它,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广告,于是河鼠和鼹鼠还有獾一起将情绪低落的蛤蟆先生带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一番了解过后,苍鹭医生并没有着急去开导,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过错,用卑微的方式来换取大家对它的认可,这样心里好受吗?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摆正了态度,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终于三个月之后,蛤蟆先生又变回了从前那样开开心心、热情好客。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阅读的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有正确的认知,使自己面对困难时不轻易脆弱。我认为现代许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心理问题,小的时候希望大人多给自己一点陪伴和关注,就一味的讨好、顺从家人,缺少正确的沟通;长大之后,遇到身边朋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焦虑、喜怒无常、内心孤独等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时便出现了和蛤蟆先生一样的状态——阳光照不进心里,平时看似温和、善良乖巧的'人,内心其实正在承受着巨大而无法释放的压力。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就是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正如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所说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能够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想,如果蛤蟆先生的故事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定会成为那只蛤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心理书籍,讲的是回到庄园的蛤蟆先生倍感压抑,经历十次心理咨询后找到心灵救赎的故事。通过宝贵的十次咨询,蛤蟆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同,但我们都经历着类似的成长过程。
蛤蟆先生看似乐观,其实内心伤痕累累。他从小生在这一个刻板陈旧的家庭,爸爸严苛,妈妈懦弱,蛤蟆先生从未感受到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责难。童年时的'情感体验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体验,在明白这个道理后,蛤蟆明白他必须带着过往的收获和缺憾继续前行。
当蛤蟆哭泣时,咨询师默默地递上纸巾,他告诉蛤蟆:“如果要更 ……此处隐藏14531个字……态里,才可以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更加容易找到自己,回归内心。
对于这三种自我状态,我们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不快乐”,对于不快乐我们往往都习惯于怪罪在他人头上,觉得父母不关心,朋友不理解,伴侣不在乎等等,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往往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理解自己”所造成的`不快乐。所以我也要像蛤蟆先生一样去改变这个现状。
书中写到“我很好,你不好”、“我很好,你也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好,你好”这四个人生坐标。蛤蟆先生最初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一类人总会认为自己很差劲,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习惯扮演弱小可怜的角色,处于儿童状态。与之相对的獾是典型的“我好,你不好”獾这种坐标的人,对应着挑剔型父母状态,总觉得自己强于他人。这四种坐标中“我好,你也好”,对应着成人自我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往的坐标。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方向。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想到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我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更多取决于一件事,“想改变的决心有多大”。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初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感觉应该是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后来在一次督导中听到李松蔚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对它有种不一样的期待。这是一本科普书,同时也是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中程咨询的书,通过设定一些动物角色,讲述故事,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来访者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读下来,觉得感触很多,因此这本书可以多读几遍。
一
抑郁是可以有明显的外在线索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某某人因为抑郁自杀,这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的案例,但是听到的更多的话是,这人平时好好的,怎么会抑郁呢?
作为高中心理老师,在工作中接触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学生会来到咨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医院诊断为抑郁,还是会听到家长不解的声音:“我们好好的,怎么会抑郁了?”“就是学习而已,除了学习也没有其他的事情,怎么想这么多?”“不能吃药,吃什么药,休息几天就回学校吧。”一方面我们的大众对抑郁症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对于真的得了抑郁症的人,却没有给予适当的理解。
随着心理健康疾病越来越走进大众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郁其实早有线索。就像书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们眼中,他具有冒险精神,善于各种活动,当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现在,抑郁包围了他。
只要我们保持一点点敏感,其实很容易发现身边的人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变化:性格、情绪、生活状态、生活兴趣……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缺乏能够识别出他人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并理解这种变化。
二
抑郁这种无力感可能由来已久
抑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力感,对生活的无力,对自己的无力。而在接待很多学生的过程当中,会发现,抑郁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败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评价。它源于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们的情绪状态其实就是一条波动的曲线,在一定范围当中出现变化,有时候很积极,有时候也会越过中线,很消极。这个时候,我们会有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评价,或者看法,甚至是对自己的看法,把我们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到中线的位置。但有些人,积累太多,从情绪体验,到自我认识,到对外界的看法,当所有围绕着这个人每一个元素都在说着消极的话的时候,那它就没有办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动的水平了,就像顷刻崩塌一样,一直沉到最底层
表面上看蛤蟆的问题是朋友们对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么认真听他说话,对他批评指责,忽视他,等等,但根本的还是从小的经历,让他觉得不被看到。严苛的父亲,从小对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来,蛤蟆永远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远也不会让他满意。母亲对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亲,总是不能很亲近自己,永远把自己当作小孩子来看待。
一个强势的父亲,一个弱势的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内心当中,或许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没有办法和谐发展。拥有挑剔型的父母,作为孩子,是否能够发展出接纳自我的人,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们就是会在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我是谁”这个问题,整个人会陷入到杂乱无序的状态,再重新整合自我,成为全新的自己。而抑郁,也赋予了蛤蟆这样的时刻。其实,抑郁并不可怕,真正有影响的是对抑郁的误解。
三
精彩部分摘录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变,咨询才有效果。
一开始的时候,蛤蟆并不想改变现状,甚至他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当中,但是他的朋友们很担心他,劝他进行心理咨询,并且还帮他预付了几次的费用。但在咨询中,其实这样的动机,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这一段其实处理的特别棒。引入原文的话“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们在咨询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时候学生本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是家人或者老师要求来到咨询室的,这个时候,我会明确他自己想要咨询的意愿有多少。有的会在第一次咨询之后,还有想要变好的想法和意愿,有的会明确第一次咨询之后就再也不愿再次咨询。当然,为了取悦别人而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进行咨询,这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内容。我们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力量,但这个改变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咨询师的信仰
当蛤蟆问咨询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直视着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这句话感动到了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感动,或许在我的内心,也是这么去看待这份工作的,这样的信念,也支撑我走到现在。
3.要做什么样的父母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者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婴儿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总是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产生联系。当然也会从外界给予他们的反馈当中进一步得到经验。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我们越来越发现,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响,也会有很多人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进而无法原谅自己的父母。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为了责怪父母,而是让父母能够有所觉察和意识,避免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严苛的、忽略的、过分焦虑的、暴力的父母,这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太大的影响了。希望为人父母,我们都能心境平和,内心稳定,给予孩子坚定的爱和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