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5-10-02 23:51:14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1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它带给我的不只只是感动,更是思考。

杨老先生说,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细细想来,似乎杨老先生和钱老的快乐大都是苦中作乐,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支点。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命运待她不公,在她年迈,经历了无数苦难,理应享受天伦时,让她在经历了女儿的离去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又让她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老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连悲苦都没能任情啼哭。我不知道杨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我们仨》的,但我想,她在无可避免的伤感中定然也会觉得释然、安然吧,她是如此挚爱至亲,她宁愿是自己承受所有伤痛留下来“打扫现场”,宁愿所有的担子自己一肩挑起,她向来承受惯了,向来就不是一个会感叹“人生如梦”“若梦幻泡影”的人。但任是多么坚强的人,也无法回首那最痛心的日子啊,于是她只能将它写成万里长梦了。

《我们仨》第一部,杨老先生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老先生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杨老先生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让人真切触摸到了杨老先生的苦痛,那么真那么深。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心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用一种心情宽慰双方,这可苦了老人家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然而,在杨老先生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的。想必钟书亦懂,故赠予了杨老先生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读完第二部,我迷失了。迷失于杨老先生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圆圆和钟书的对话,是那么地深切,那么地令人动容,此情此景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

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老先生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老先生的客栈了。

第三部,杨老先生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的过去生活。杨老先生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可就是她,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说“不要紧”,而且为了钟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甘愿成为“灶下俾”,在钟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深沉,多么地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也没有永远,好在,还有那“一艘船”“一个万里长梦”,如今,“一艘船”终于将她渡得那“万里长梦”里去,一家人团圆相亲,再也不醒来。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2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又见春天。

每次翻看这本书,我仿佛就看到:在您的家中,那间书房,您还保留着钱老那张简陋的写字桌,坐在桌旁,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着您满头的白发,照着您干净的脸庞。您望着窗外,明亮的眼睛,能穿透那三万张写满爱与泪、欢乐与痛苦的日历,看见“您们仨”曾经的'日子,一切从未尘封,一切从来不曾离去。静下来,您回到自己的写字桌前,拿起笔,把这一切化作有情感的文字,见证、上演、书写出人世间的风雨真情,告诉我们那个叫感情的东西,原本就在身边;告诉我们不要让时间哪儿都去,只让她留在往家里奔的脚步中、留在平淡日子的相依里,让它多停留一会:在病床前的陪伴、在保温盒中那怕凉的饭菜、在聊天中对视的双眼。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真的飞快,对杨绛先生来说,三万多个阴晴圆缺的时光变换,或许物非人非,但杨先生依旧乐观,仍有着一颗透明的心;经历人生那么多的痛苦,依然那么坚强,这才是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我不想仅仅用“感动”这个词来表达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我曾真的被感动过。因为我觉得,有时感动别人或被感动,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谁也不是铁石心肠,谁都有荷尔蒙的冲动,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句话、一个眼神、哪怕是一条大长腿、一位莫名其妙的“jiao兽”,都会有人被感动的无法把持,流泪流汗流口水流什么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感动”,已经越发廉价、越发情绪化表面化。因此,如果仅仅用受“感动”这个词来赞美这本书,多少有些“贬低”了这本书。我倒觉得,坚强、豁达、乐观是睿智老人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支撑,这也是睿智老人要告诉我们在感动后要做的一切。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3

不知上帝给了敏锐的感知是坏是好,往往懂得珍惜的人,失去了才会特别痛。

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觉得她就已经剖心给读者看了。千穿百孔,血肉模糊。

这种情感,普通人也会有,只是我想即便会痛一痛,也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当初姥姥去世的时候,姥爷只是一直哭,哭的像个小孩子。

三叔去世的时候,奶奶也一直哭,边哭边说,老三没有等到这次过年。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妈妈跟我说以后你就再也见不到你爷爷了,然后我就一直哭一直哭,跟着送葬的队伍,边走超哭。

奶奶去世的.时候,看着她的灵 ……此处隐藏5738个字……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13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终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到达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简便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我言语,在亲人墓前一齐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她的不一样,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14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3、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6、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7、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8、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9、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http://i1766.com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0、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1、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15

七月初与《我们仨》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一直认为失散与家以外的地方。却不想8月初时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儿子苦寻到了《我们仨》。

两次阅读这本书有着不同的心情。先前读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时,我正好在医院等待身体检查,先生就把我带进了她的梦:先生与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是对钱钟书先生和钱瑗浓浓的亲情回忆。

失而复得,接着读《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书中有许多细节感动着我: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圆圆的出生,透过一个个小故事,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出差时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

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不由得想起给弟弟写的信,无外乎是劝解弟弟与固执的父亲。从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从前是我们四个,现在我们又各自有了“小我们”和“小我们仨”。

《我们仨的读书笔记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