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5-08-07 00:12:10
有关小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9篇

有关小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幼儿无目的随意乱撕纸的基础上学会定型撕纸——按针孔排列大胆撕出图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2、复习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在各色不同质地的纸上用针扎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

2、娃娃一个或几个。

活动玩法:

1、先展示娃娃告诉幼儿:娃娃和小朋友一样爱吃饼干,我们今天给娃娃做饼干,看谁的小手最能干,做的饼干又好看又好吃。

2、启发幼儿把纸举起来对着发光的小针眼(小孔)。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按小孔把饼干撕下来的方法。

3、幼儿撕好饼干后放在盘子里,并会说“我做的饼干是圆形的”,“我做的`饼干是三角形的。”

4、幼儿可随意做许多,最后送给娃娃,享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建议:

用相同办法可撕食物或动物造型并可编出各种故事情节。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4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实物。

2.启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和体验数数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学会手口一致的数4以内的`实物。

活动准备:

老鼠头饰、猫头饰、ppt课件、歌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图片、1-4的数字卡片、鱼若干、老鼠若干、教学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播放影片《黑猫警长》,以猜谜的形式引入课堂

1.播放影片《黑猫警长》,请小朋友细心观看。

2.提问幼儿"谁来了","黑猫警长来干什么"。

二、复习数字1-3,并学习点数4

1.课件出示一只猫,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几只猫?数字1像什么?

2.课件出示两只鼠,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鼠?数字2像什么?

3.课件出示三只鼠,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只鼠?数字3像什么?

4.又来了几只猫,请小朋友数一数,在黑板上展示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并认识数字4(重点强调手指指一个数一个,并且数到几停下,总数就是几)。

5.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手指操数字变变变。

三、幼儿操作:给猫喂鱼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给猫喂鱼的方法。

2.教师交代规则(小朋友边从盒子里拿出小鱼边数数,并把猫吃的鱼摆在一条线上,数完的小朋友很快坐起来),请全班小朋友给猫喂两条鱼、三条鱼。

四、游戏:"猫警士捉老鼠"

1.教师充当黑猫警长给幼儿(猫警士)传授本领。

教师:小朋友想不想当猫警士?合格的猫警士需要听警长的统一指挥。

所以现在我(警长)说做什么,小朋友就跟着做什么好不好?

2.教师给幼儿配发警士帽,请幼儿辨认自己拿的是数字卡片几,和老师的数字宝宝对对碰。

3.教师请幼儿捉老鼠,拿的是数字卡片几,就捉几只老鼠。

4.教师请所有幼儿警士消灭课件中的老鼠,有几只就打几枪。

5.给勇敢的猫警士奖励红花。(猫警士打死几只老鼠,就奖励几朵小红花)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教具:森林场景创设、花园宝宝依古比古、演示板、红旗、音乐。

学具:人手一份:4红4黄树叶共8个、帽子底版一块。

重点难点

尝试将两种颜色的树叶有规律的进行交替排序。

活动目标

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物品的排列规律。

积极参加排序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尝试将两种颜色的树叶有规律的进行交替排序。

活动过程

一、排队去森林,欣赏交替排序的枫树和银杏树带来的美。

1.出示依古比古实物,相互问好。

2.排队去森林,了解森林里树的颜色,欣赏枫树、银杏树交替排序的美。

评析:依古比古是幼儿最熟悉的动画片人物,通过与动画人物打招呼,很好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排队也是按照男孩女孩的顺序排列的,无形中给予幼儿排序的概念,同时在到达森林以后,对枫树和银杏树的欣赏,又一次感受到了间隔排序

二、排树叶,了解交替排序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排序的兴趣师:一阵大风吹来,把美丽的树叶都吹倒了地上,让我们一起和小树叶玩排队的游戏好吗?

2.幼儿个别尝试排树叶。

教师:可以怎么排呢?谁上来试试?

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排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一片红树叶一片黄树叶这种方法间隔排队,另外一种是两片红树叶两片黄树叶间隔排队的。

3.幼儿模仿。

教师:小朋友,风儿把小树叶吹到了你们的盘子里了,请也用这两种方法排一排。

评析: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出给树叶排序这个环节,这样的设计使环节过渡自然,幼儿容易接受,通过请个别幼儿展示给树叶排队,总结出树叶排队的两种方法,并在幼儿模仿的环节中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排序方法给树叶排队,感受两种颜色的树叶交替排序的规律

三、做帽子,学习应用交替排序的方法

(每人4红4黄共8片树叶)

1.明确制作要求。

教师:依古比古要开舞会啦,小花瓣要把我们宝宝打扮的更漂亮!

出示三张操作卡,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观察。

完成快的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评析:本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两种颜色树叶按规律排序这个知识点,老师提供的三种材料具有层次性:第一种材料是老师已经贴好红黄红黄四片树叶,请幼儿接下去排序,第二种材料是老师已经贴好红红黄黄红红六片树叶,请幼儿接下去排序,第三种材料是空白的操作卡,幼儿可以任选一种进行方法进行排序,这三种材料的提供能很好的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

四、戴帽子,体验活动的快乐

1.讲评。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给小树叶排队的?

2.参加舞会。

评析:本环节是对幼儿的.操 ……此处隐藏2413个字……/p>

1、幼儿人手一块画有3只熊的底板,6个苹果

2、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

师:出示小熊一家,今天我们来和小熊一家做朋友。来,打个招呼吧!(你们好!)

师:都来了谁呀?(爸爸、妈妈、宝宝)

师:哪个是熊宝宝呀?(个头最矮)熊爸爸在哪?(服装上可以看出;而且熊爸爸个子最高、说明它平时吃的也很多,身体很强壮!)熊妈妈的个子?(不高也不矮。)

总结:大家根据“个子”高矮认出了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师:小熊一家长得这么健壮,猜猜它们喜欢吃些什么东西。(幼猜)

它们究竟喜欢吃什么呢?看!几种食物?(幼认识:玉米、鱼、蜂蜜、苹果)品种真丰富啊!

二、分配食物

师:它们还有自己喜欢的碗呢!这里有三只碗,看看哪只碗适合爸爸用,为什么?(爸爸大吃得多,大碗适合爸爸)蓝色的小碗给谁用?(小熊)为什么?(小熊最小用小碗)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用不大也不小的碗。

总结:三个大小不一样的碗,小的给宝宝,大的给爸爸,不大不小的给妈妈。这样可真合适。

师:碗分好了,开饭罗!看看这三瓶蜂蜜怎么分呢?

师:爸爸吃哪瓶?(最高的)最高的那瓶 蜂蜜多还是少?(多)爸爸个子最大当然要吃最多的了;妈妈个子不高也不矮吃第几瓶?(第*瓶)都一致认为;宝宝个子小,就吃最矮的那瓶。都难不倒你们!

(点图)

总结:原来一样粗的瓶子,我们可以从高低上看出,高瓶的蜂蜜比较多,矮瓶的蜂蜜比较少。

3、出示玉米图。师:诶!这玉米一样高,怎么分呢?熊爸爸饭量最大吃哪根玉米?为什么?(幼:最大的)

师: 哪根最大?哪里大?哦!这叫什么?(粗)(幼儿做动作粗和细)

总结:原来一样高的东西,我们看粗细也能知道,粗的,食物多一些,细的,食物少一点,不粗不细的`食物不多也不少。这样分合适吧!

师: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看看一共有几只苹果,你是怎么数的?(幼儿说,然后一起数)

总结:是呀!只要找到一个点,顺着数就能知道有多少个苹果了。

师:那苹果怎么分比较合适呢?(出示图卡)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并请他们操作:分苹果并陈述理由。很好!你考虑到了,熊爸爸饭量最大需要多一点。在后面桌子上的盒子里有6只苹果,你们都去分分看。找出最合适的分法。分好后,放到椅子下面来。

师:谁来介绍你的分法。(3种)你们觉得哪种分法最合适?为什么?(熊爸大吃的多,熊宝小吃的少,熊妈不大也不小就吃不多也不少。)你们同意吗?

点评错的。那这种分法合适吗?为什么?(幼说理由)那怎么办?(幼说办法)现在这种分法合适吗?指错的,这个,谁来想办法?

总结:三只熊的分法和我们一样吗?点图。

三、延伸活动

(价值分析:通过数量不同,大小不同的鱼,给幼儿留下疑问。)

师:还剩哪样东西没有分?(鱼)好记性!鱼就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有几条鱼呢?(2、3、6条)

师:把哪个盒子里的鱼给爸爸吃?(6条鱼)

师:是吗?我来打开盒子,展示出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鱼,你还认为这6条鱼给饭量大的爸爸吗?

师:这些鱼有什么不同?2条鱼很大,6条鱼反而很小,该怎么分呢?那怎么样分才合适呢?(2名幼自由说)

师:到底有哪些好办法,我们回去再试试。分好了,把你的想法告诉熊的一家好吗?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感受在活动中有趣和快乐。

2、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拖鞋、高跟鞋、皮鞋、凉鞋、溜冰鞋等)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教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1、请幼儿初步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幼儿分散收拾。

评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导入活动。在这环节中,有很多小朋友对一些外型特别的鞋子(如溜冰鞋)能正确配对,而对一些颜色相近或外型相似的鞋子有很多配错了。

二、幼儿讨论

1、你是怎么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2、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鞋子叫一双,是好朋友,所以要放一起。

评析: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游戏:对对乐。

1、幼儿每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

2、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评析: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和成长,孩子们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中,连平时常拿错鞋子的几个小朋友也配对成功。

四、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1、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架上(可进行分组)

2、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评析: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首尾呼应,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通过师生共同检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有关小班数学教案范文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