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点拨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读感悟、讨论探究、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揭题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二、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 ……此处隐藏17255个字……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第3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第4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体积约258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引导: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观雄伟。(“共用230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底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引导: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生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引导: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6:设计巧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金色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15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诗歌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与人交往要真诚。
2. 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3. 有感情地这首诗,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人真诚交流的习惯。
重、难点与关键
体会作者怎样紧扣题目,节节深入表达主题;理解“用目光倾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读题导入
1.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说说你对作者金波的了解。
3. 质疑:我们老师用耳朵倾听,作者为什么放送“用目光倾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说说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伴随 真诚 倾听 灿烂 千言万语 传送 照耀
4.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每节诗的内容。
1.学生细读课文,说说每节诗的意思。
2.指名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小节:用妈妈的话阐明“用目光倾听”是什么意思。
第二小节:说明与别人交流为什么要“用目光倾听”。
第三小节:进一步说明目光的重要性。
第四小节:讲妈妈的话对“我”的意义,教会“我”生活。
四、精读诗歌,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说“用目光倾听”?请你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细细品读。
(1)自读诗歌,抓住重点语句一边读一边体会,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写在句子旁。
(2)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体会。
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3)师生共同归纳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倾听的意思是仔细听,“用目光倾听”就是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望着对方。因为“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只有“用目光倾听”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诚意。因为“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2.读诗歌最后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妈妈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与人交往要真诚。
五、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这首诗,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升华自己的情感。
六、背诵诗歌,积累语言
1.自由背诵。
2.男女生比赛背诵。
3.小组背诵。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小诗中的母亲用最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在日常生活中你们一定愿意真诚与人交往,也一定能做到,是吗?、
八、布置作业
1. 读一读金波的其他诗歌。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九、板书设计
用目光倾听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交流 真诚
与人交往要真诚
教后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是关于发现和把握学生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但是配齐出现的问题也很多,虽然读的时间较多,但是终觉得读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没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没有更深的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果在教材的处理上更用心,对教学设计进行再提炼,这节课的课堂生成会更精彩,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