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

时间:2025-10-19 13:06:15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摇篮曲与进行曲的对比多篇,表示和创作。

二、教学目标

⒈情感目标:通过对摇篮曲、进行曲这两类体裁乐曲的多篇、表示和创作,养成良好的多篇习惯并适当提高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而激发探究、表示音乐的兴趣。

⒉过程目标:通过课堂内以和师生互动的体验、探究、合作,进而更好地多篇、表示和创作。

⒊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在已有技能的基础上表示音乐,同时以自主,即兴的创作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区分摇篮曲和进行曲的不同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难点

表示和创作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不同体裁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

分别出示夜晚妈妈摇篮歌曲和军装演奏乐队现场图片

问:你们觉得这里假如这里要配乐,应该用怎样的音乐,你可以模拟一下吗?

㈡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进而谈谈所知的摇篮曲和进行曲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王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听一听,谈一谈,一起来表示一下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音乐形象完全不同的乐曲。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找一找,去准备一下自身喜欢的歌曲或乐曲,并且搜集相关的资料,不知道都准备的如何啊!”

⑴在组内同学中进行推荐

⑵那些同学来说臆说?

分组上来谈一谈,唱一唱,奏一奏。

《军队进行曲》(舒柏特)

《摇篮曲》(莫扎特)

学生在展示中要提到什么是摇篮曲,什么是进行曲,以和它们的一些特点。

㈢多篇、表示《摇篮曲》、《威风凛凛进行曲》,再次强歌曲生对这两类乐曲的体验与感受。

教师:好,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例子,谈的也比较具体。在这里,王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两首乐曲。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⑴多篇并表示《摇篮曲》(勃拉姆斯)

教师:这一首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与1868年创作的《摇篮曲》。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经典乐曲。乐曲采用大调式,3/4拍子,简单的主题充溢了温和安宁的情绪,表示了母亲对小朋友深深的爱,我们来听一听。

出示曲谱,听范奏熟悉《摇篮曲》旋律

用哼鸣演唱,表示出乐曲应有的情绪。

⑵多篇《威风凛凛进行曲》(爱尔加)

教师:接下来要感受的是英国作曲家爱尔加于1901年创作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因为它非常非常的形象,非常非常的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乐曲也是大调式2/4拍,速度较快。它分三个局部表示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和辉煌、庄严、壮丽的场歌曲,是不是呢?我们来听一听。

㈣理解摇篮曲与进行曲的不同特点

⒈教师:现在我们又感受了两支乐曲,那么王老师就要请同学们自身来总结了,什么是摇篮曲?什么是进行曲呢?它们有一些怎样的特点?

⒉学生分别说一说。

㈤综合学习活动

教师:同学们已经感受、理解了摇篮曲和进行曲这两类形象、情绪截然不同的乐曲。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们知道歌曲、散文这一类文学作品也能够很好的表示人们的思想与情感。那么王老师就要请小朋友们来写一段话或一篇短小的文章,它们的整个的感觉,整个的情绪要和摇篮曲或进行曲的情绪相一致。最后选择摇篮曲或进行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给我们听一听。

㈥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你们自身动手、动口和动脑来多篇、感受、理解了两类不同体裁的乐曲——摇篮曲和进行曲。在这里,王老师要说,音乐的表示力是非常强的,它是非常奇妙、美好的。今后我们要接触更多体裁,更多类型的音乐,从中感受到更大的乐趣!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2

《摇篮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妈妈的歌中的一首歌曲。本节课是一节歌唱表演课,为F大调,6/8拍,曲调优美,感情真挚。歌曲主要描述了妈妈轻摇宝宝睡觉的画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线的爱,教导学生要孝敬我们的妈妈。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培养学生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和模仿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和反复记号的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熟练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而教学的难点在于掌握三拍子的指挥图示,并达到边打拍子边歌唱。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丰富,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所增强,学习兴趣更为广泛。这个阶段学生歌曲的演唱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情感的表达有待提高,节奏的训练需要加强。以上这些将是我教学中重点注意的地方。

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歌曲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梦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欣赏教学法: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聆听歌曲伴奏和范唱,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3、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创编律动,更进一步的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学生分小组演唱,并且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歌唱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创编下行旋律,并展示演唱,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下面我讲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学习新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教授新课、音乐活 ……此处隐藏5428个字……,用最美的歌声将这首歌曲完整演唱一遍好吗?

2、请个别孩子表演唱

3、欣赏舒伯特《摇篮曲》

师:其实摇篮曲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全世界的许多妈妈都会唱摇篮曲,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优美的《摇篮曲》。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下。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学会了《小小摇篮曲》,我们晚上回家你是否也可以为你们的爸爸妈妈唱一唱呢?

请生听着《小小摇篮曲》音乐有秩序地静静地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1、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言、音乐和教室环境为学生创设了“宁静的夜晚”的美妙情境。首先聆听音乐,在音乐中让学生进入一个安静优美的氛围。不光是听觉,而且学生跟着音乐“摇”起来,用他们的方式去表现儿时熟悉的感觉。令他们在轻松美好的氛围中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然后教师以亲切、动听的语言,情真意切的语感,把学生带入到小的时候,回忆起那甜甜的,温暖的怀抱,抓住这份感觉从学生感兴趣的律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轻轻的摇晃身体或者做出自编的动作,感受静静的夜,回忆的翅膀也越飞越远。

2、多种方式聆听,启发深层体验。音乐艺术离不开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于是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习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成了要解决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还有种方法便是反复聆听,如果每次聆听都没有新的主题和要求的话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只有不断挖掘提升才能引发深层的。体验,能让学生体会歌曲情绪、速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使歌曲学唱变得事半功倍。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聆听,听音乐回忆、听音乐律动、听教师范唱等等,让学生不仅一直沉浸在安静的“夜”中,让学生怀抱布娃娃做一次小爸爸和小妈妈,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从音乐和语言中感受到甜甜的、温暖的怀抱。

3、“动情”——筑起师生间的情感连接线。

音乐课要让孩子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充满关爱的教学活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孩子的思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没有学生思维的活跃、兴趣的投入、精力的倾注、情感的升华和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就决不是一节优秀的音乐课。因此,唱歌、欣赏,等音乐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动”——“动情”。而“动情”的关键是要找准音乐的动情点,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及对爱的体验。那么,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教师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感动学生,就先得感动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处动情——动情的语态,动情的示范,动情的鼓励……学生只有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的审美感受。如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动情的对唱,以及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让师生之间的“情”得以体现,得到升华。孩子们的人格在音乐情感的渗透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和完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地探索,力求争取做得更好!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激发并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通过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父母。

2.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孩子唱给妈妈的歌曲,歌词真挚、朴实,表现了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和热爱母亲的纯真感情。歌曲为带扩充的单乐段结构,降E大调,2/4拍。歌曲旋律优美、安宁,节奏对比有序,可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课堂导入

1.教师导语:同学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但是,有一个词汇,不管哪种语言,发音都是一样的,你们知道是哪个词吗?(妈妈)

2.教师:在人类的语言中,“妈妈”是最简单也是最神圣的词汇。妈妈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的同时也把最无私的情感──母爱,给予了我们。人们写了许多歌颂母亲的歌曲和乐曲,你们都听过哪些歌曲?

学生回答:《世上只有妈妈好》……

3.播放《摇篮曲》,感受其音乐特点。

教师启发:谈谈你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和体验?

学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感受。

(1)请你谈谈“摇篮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这些歌曲的速度比较慢,力度比较弱。

(2)听赏歌曲时,感受到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这些歌曲的情绪都很柔和、温馨。

(3)是谁为谁唱“摇篮曲”?

学生回答:是妈妈为孩子唱的歌曲。

4.老师总结“摇篮曲”的特点:这些歌曲的'速度比较慢,力度比较弱;歌曲的情绪都很柔和、温馨;是妈妈为孩子唱的歌曲。

二、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欣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动画。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请说一说这首摇篮曲符合我们刚刚总结的摇篮曲的共同特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是我为妈妈唱的摇篮曲。妈妈为我操劳,所以我也要为妈妈唱一首摇篮曲,让她好好睡个觉,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爱。

2.再次播放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作为背景,请学生自由读一读歌词。

3.第三次播放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欣赏并请学生谈谈这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在演唱方法上和我们以前欣赏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在歌曲演唱的音色上作比较。

学生可能回答:这首歌曲演唱者的声音亲切、自然、甜美,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爱。

4.教师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小蚂蚁》。

学生通过欣赏、听辨、对比,小组讨论谈谈感受,进而学生了解到了“摇篮曲”的特点。

5.请学生跟随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轻声唱一唱歌曲。

教师提示:演唱时注意歌唱的位置高,声音轻柔、甜美。

6.根据歌曲内容分组为歌曲设计几个表演动作。

7.《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表演。

三、课堂小结

我们都爱自己的母亲,有时只是不知如何表达。其实,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问候的话语就可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情感,把妈妈和我们的心贴得更紧。同学们,让我们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

《小学《摇篮曲》音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