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在设计本课时,我有意识渗透“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小鸟和大树深情的感动深深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只安排了一课时,在时间上也许太紧,也许是担心冲淡营造的'情境,感觉到自己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图引导学生,导致有时候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对话的朗读未能体现由扶到放。“自主”,看来我做得还不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还将是我继续努力的课题。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终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应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是经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三次对话以及之后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以生为本,自主发展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偏重于人文性。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所以,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那个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到达了我想要的那种境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终一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我质疑问难,并进行拓展说话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有坡度的说话练习:(1)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树你如此高大的身影,昔日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终会说:"大树再见了,我期望能再见到你。"有的同学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2)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有的说:"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在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有的说:"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样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可是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如果有来世,我期望我们能再做一对朋友。"……(3)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有的对小鸟说:"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有的对大树说:"大树,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有的对伐木人说:"伐木人,难道小鸟这份纯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应当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遗憾的是小练笔时流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结束时有所匆忙。"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将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3《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
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四次对话,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 )问树根。
树根( )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 )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1、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学生的情感跟随小鸟的担心、焦急到心急如焚、急如风火得到了升华。
2、说说心里话:《大树的友情卡》《大树的日记》。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时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在引导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明白了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友情才会更珍贵更长久。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4《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也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 ……此处隐藏11448个字……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应该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非常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可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己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二、关于课文的导入。
教学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原本想精心设计一个开头,把学生导入课文的阅读。所以也到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有的老师用“鸟儿的日记”导入;有的老师用歌曲导入;有的用多媒体动画;都动了不少脑筋,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认为《去年的树》文字明白晓畅,对四年级的大部分孩子来说,阅读并没有什么障碍,导入就不妨单刀直入地告诉学生我们要读一个鸟和树的故事,让学生尽快接触文本。我觉得如果课文的背景离开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是太远,课文导入完全可以简单一些,不一定都要创设情境。因为每一个儿童面对一篇适合他阅读的故事,都会有一种阅读期待,希望了解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会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等等。所以本文的导入我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三、关于课时安排。
《去年的树》一般教学两课时。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外,细读课文的前面部分。读到“分别”,着重体会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快乐。第二课时读余下的部分,感受鸟儿和大树生死不渝的情谊。可是一试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课时内容太少,课显得很单薄,不充实。于是,我又调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我,基本上把课文读完,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和练笔为主。然后又去试教,感觉这样第一课时才充实了许多。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4《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15《去年的树》是部编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但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应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透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之后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透过自读感悟、主角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抓住文中的几次对话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鸟儿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明白吗?有的学生说:“树啊,我的好朋友,我最后找到你了。”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