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8 13:06:09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反思1

文言文复习是初三备考的一大主要板块。我在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还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学生或笔忙于做笔记,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另外,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呢?

首先,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其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学生文言文知识与积累,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文言文教学反思2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教学反思3

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题。每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就会感觉到阵阵“寂寞”袭来,而学生也正窒息于这样的“寂寞”中。柏拉图在谈论教育时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师必须尝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才能使我们“寂寞” ……此处隐藏17871个字……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教学反思20

《先秦诸子选读》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不是单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诸子大家的经典选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从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乐生存。而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又不是单纯的乐,而是忧乐结合,忧之后的乐,那才真的是乐其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通过讨论探究,结合实际,尤其是我国国情和学生自己成长历程,在展示中,让学生具体深刻理解“与民同乐”的精髓,真正快乐而有责任的搞好学业,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交流展示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古文化基础好,课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与民同乐也表现孟子的`审美意识,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种和谐生存理念,认识也许不全面,但至少结合文本进行了一定探究,这种钻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语文的文化论著类选修课一定要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文化寻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经典,继而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种信念,涵养德性,汲取智慧,使学生学会生存,规划自己的美丽人生,快乐向上,承担责任。

当然,由于是选修课,学生文言文基础有差异,在品读时,对选文的文言知识点不能忽略,以此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分析的基本功。

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作用更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容量,这使孟子的思想精华得以充分体现。今后还应该在如何使课堂各环节有效上想办法,多思索,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21

文言文,在考试时总是分数距离较为悬殊的一块。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我觉得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消化与吸收。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整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整体”,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整体”的“完形”去鸟瞰“部分”,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整合”,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一、实施文言文整体教学的优越性

我认为实施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优越性:

(一)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开始我担心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文言语词、语句的理解发生问题,尝试下来我们认为整体阅读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因为除了有详细的注解、课后的练习做支撑外,整体观照有时会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对语义把握变得更加精确,如学生对《勾践灭吴》第三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中的“政”字的辨析。

(二)从教学实践看,整体阅读有助于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理解,从再现性理解转向重建性理解,从诠释性理解转向创造性理解。

继续前面的例子:在整体观照的背景下,同学们发现和解决“三年释其政”中的“政的”注解和译文的问题,但这还停留在知觉的层面,只是对文章表层语义的诠释,缺少对文本的深刻品味和体验,缺少文化的、情感的、义理的收获。我让学生对上面的例子再体悟和审视,请学生评价人物:这时他们很容易看到勾践当时一方面要休养生息,给老百姓一些实惠,另一方面更要富国强兵,要“备战、备荒、为灭吴”。“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的背后正是为备战灭吴,刻画出一个不忘国耻、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机智圆熟的政治家形象。这个评价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信息的深层理解,体现了文本语言信息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对文章深层内蕴的理解。阅读的深层理解既是认识活动又是情感活动,这种深层理解有很强的创造性,它动用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用来和人物对话并以主动的创造性想象和联想来消除文本中的不定点、充实空白点。可以说深层理解已经超越了对文本“原意”的追索和还原,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这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形象与思想均已达到了整合状态。这样整体阅读使学生完成了在认知图式、人格养成和情感体验上的'重构。

我认为,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中融会,在辨识比较中贯通,激活思维,并把思维引向深入,有时甚至会产生新的见解。

(三)整体阅读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

整体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的整体阅读,它建立在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它也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觉得整体阅读教学背景下的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从整体入手,使他们从中体会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使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在整体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教师只是桥梁和纽带,而不是“救世主”和“包办者”。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反思。今后我将继续探寻,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文言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