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古诗

时间:2025-07-15 19:33:11
意境的古诗

意境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境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意境的古诗1

当前,汉语热已遍布全球,国际社会掀起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潮。熟练掌握汉语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古诗词重在意境的理解。

何为意境?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一、实感性意境理解诗意

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常言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有的诗通过破败景象,表达一种忧伤的心情。杜甫的《春望》就是这样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亲眼所“望”,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国都沦陷,成池残破,乱花遍地,林木森森。通过这幅意境图,谁不为自己的祖国遭受苦难而悲痛伤心?我们便能理解作者战时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怀。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是另一幅春景图:“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一幅春光明媚的西湖春景图:春水涨平提岸,春云舒卷贴近湖面,莺在阳光照到的树上鸣叫,燕子衔泥喃喃筑巢,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荫般的春草可以淹没马蹄,垂柳拂着苏堤。诗人通过水、云、莺、燕、花、草等的描绘,表现西湖春色的美好,意境美在本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曹操的《观沧海》是通过勾勒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意境,来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水何澹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宏伟,意境粗犷深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草木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日月星辰的运行似乎环绕着大海的怀抱。诗人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通过开阔宏伟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二、改造性意境理解诗意

改造性意境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或“有我之境”。西方文艺理论将其称为“表现”,即将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主观的想象加以改造再表现出来。其手法或者是以人拟物,赋予无生命的事情和物体以生命动态,或是赋予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以物喻人,将无知的物体寄以灵性、托为有情,以造成物我交会的境界。王国维曾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境界全出”的“有我之境”。

一种改造性意境是以人拟物,即让无生命事物带上人的感情和动作,从而使得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孟綮的《本事诗》:中唐诗人崔护清明时节在郊外城南庄有次艳遇。第二年清明,他再次游城南庄,“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此诗的特点:以人拟物,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的情感和知觉。“笑”是灵长类独有的表情,桃花是不会“笑”的,那么,诗人刻意地强调“桃花依旧笑春风”意义何在呢?今年与去年,春光依旧,桃花仍然那样鲜艳,但是去年那个和桃花一样艳丽的姑娘却不在“门中”了。这株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发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徒然增添无限的怅惘外,再就是对好景不长、命运多变的感慨。这些都是通过以物拟人的手法来实现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以物拟人诗例还很多,如龚自珍的“西池酒罢龙娇语,东海潮来月怒明”“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灵”“木有文章曾是病,虫多言语不能天”“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与鸳鸯诉不平”等。其中“东海潮来月怒明”的“怒”字,将东海夜色的黝黑,海上浪涛的汹涌,在此背景下月亮在海上的升腾,皎洁和幽冷、硕大和园足,写得极富动态感,充满外张力,给人一种魂悸魄动的异样感受。

另一种改造性意境是以物拟人,即是用无生命的事物或动植物来喻人。这种手法为古典诗人们常用,如用鲜花比喻美女,以猿猴比喻人的矫健,前面提到的以草喻愁等皆是如此。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使人兼摄了物的时态功能,使抽象的人情意态有了具体的形状和过程。如,前面提到的“愁”,这本是一种人的情绪,它不断地变化,又不好形容捉摸。中国古典诗人为了使它变得具体可感,并使它的发展变化过程清晰可见,就使用了多种以物拟人之法,如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等。前者,词人以一江春水来比喻愁之多、愁之深、愁之滚滚而来,源源不断;后者则比作春草,春草的特征则是既多又乱,而且蓬勃滋生。南宋词人李清照擅长白描,善于通过寻常事物来比附自己内心曲折深隐之情,她的词作中的愁不但可以移动,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而且还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改造性意境,从而达到赏析、理解诗词的目的。

总之,意境领悟得越生动准确,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词的主旨,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意境的古诗2

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 ……此处隐藏11652个字……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咏竹》

【唐代】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

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

留向纷纷雪里看。

赏析:白居易爱竹、咏竹、种竹、玩竹、赏竹、食竹,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竹”字不少于三百处。在《白居易集》中以咏竹为题的就有十六首,这些诗作成为白居易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蕴。在对竹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价值观和美学追求,赋予竹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赏析: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全诗清新雅致,是首咏竹佳作,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咏竹》

【宋代】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

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

终随松柏到冰霜。

赏析: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将诗人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更多关于竹子的诗句:

1、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 曹组《卜算子·兰》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竹里馆》

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

5、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 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6、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 —— 吴文英《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

7、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 白居易《村居苦寒》

8、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9、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0、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

1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 王维《山居即事》

12、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1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 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14、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5、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6、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8、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9、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0、林断山明竹隐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郑燮《新竹》

2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居易《夜雪》

2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4、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6、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李峤《风》

27、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吴均《山中杂诗》

28、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9、夜深风竹敲秋韵。 ——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30、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柳宗元《渔翁》

3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3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

3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5、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6、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卓文君《白头吟》

37、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8、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39、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40、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41、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42、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43、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 郑谷《鹧鸪》

44、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45、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6、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杨万里《夏夜追凉》

47、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48、乱蝉衰草小池塘。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9、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50、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意境的古诗15

1. 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2.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4.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5.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6. 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叫它亡!

7. 要知兵器为凶器,圣人不得已用之

8.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10.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意境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