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5-11-26 13:06:13
教师读后感

教师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后感1

《做内心温暖的教师》从名人名言讲到为了给老师减压,家长去医院给孩子开“**”证明,以此来证明孩子学习不好和老师无关。再谈到南风与北风的故事,温暖的南风让人们脱掉了棉衣。文章启示我们: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是温暖的,它来不得半点急躁。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回答问题,你不能着急,因为孩子需要思考。表面的冷场,还可以证明孩子的内心正在翻腾着思考的波浪。教育在缓不在急,思考在虑不在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引发孩子的`多角度思维,孩子思维的火花会越来越眩目。《观刈麦》中,诗人在最后谈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诗人不干农活,岁末还有余粮。学到这里,让学生找对比。和前面的农民艰辛的劳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艰辛劳动背后的食不果腹相比更能让人觉得劳动人民的辛酸。他们的求知欲很强烈,你看他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文本背后的探索,他们会让你刮目相看。找到对比,再从深处去挖掘,他们会发现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感情。

教育是温暖的,它来不得半点虚华。任何的华而不实都是不可取的,做学问得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备课是需要时间的,偷工减料,投机取巧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35分钟,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有时候备课的时间比上一节课的时间还要长。时间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备课备得充分,上课才能灵活自如。付出时间,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教育是温暖的,它如雨,滋润干涸;它如火,温暖心田,它如灯,照亮前方。做内心温暖的教师,快乐课堂,快乐自己。

教师读后感2

在我们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很多抱怨,于丹说,“什么是抱怨?也有的人说它是一种宣泄,一种平衡,它能把觉得不如意的事情发泄出来。我们常常会给抱怨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这一切是在我们生活中不自觉发生的,并不完全见得是在你怒火中烧或者烦躁不堪的情况下的调节和宣泄,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中大家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抱怨的人会说生活的这么累,因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没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也不会埋怨生活,因为他知道,失与得总是同在的`,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因为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已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诚如《做不抱怨的老师》书中所言,“凡是你所渴望的东西,你都有资格得到,快朝梦想前进吧。”长久以来,我们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引发的焦虑、抑郁、担心等负面情绪正在悄悄侵袭我们的身心,我们教师成天也就唉声叹气地过上了日子。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我也曾抱怨过):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难教?怎么这么不爱学习?怎么这么小就想着喜欢呀、爱呀?怎么家长都不管……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连带家长,似乎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麻烦。

可是家长又会怎么想呢?“老师有点小题大作了”,不就是上课开了小差吗,提醒一下,下次别这样就行了;不就是跟同学闹点矛盾吗,他们现在不是好的很吗,告诉他们下次收敛点,别太冲动就行了;这次作业没做好,确实是家中有事,他也只是偶尔没完成吗,告诉他别再出现这样的事了就行;考试成绩不好,他也就这水平,我以前也这样……其实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有没有放弃学习。只要他还在努力,只要他还能接受你的话,我们就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相待。

当我读完《做不抱怨的老师》,我明白了,抱怨环境不如自己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生命成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情况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咱们在校时间长,孩子一人在家,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还学会了做比较简单的饭菜;教师的平均寿命太短,咱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所以我决定改变自己,别再抱怨,把抱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阅读好书、研究教学等有意义的事情上,用心平气和的心情,远离浮躁的心境,来细细品读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累了,伸伸懒腰;困了,看看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阳光老师,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做不抱怨的教师,做不抱怨的人,做不抱怨的工作,过不抱怨的生活。

教师读后感3

不久前,利用每晚睡前一小时的时间,自学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书留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你是一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你都已经选择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教师,那么就需要你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从此你将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住,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将是永久且深远的。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高尚、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

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这本书里,安奈特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读了让你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些建议不论是对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读书的乐趣,积累了知识,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思想震撼和反思的空间,特别是《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做到最好》等几篇文章更是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鸣。

正如书中所言,“教书育人需要努力和付出,有时候这条路相当的崎岖不平,你可能会不停的摔跟头 ……此处隐藏22287个字……是平行线,也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浑然天成的结合,巨大的反差出人意料地震撼人心。

而改编之后的漫画版《乡村教师》,由文入画,充分发挥了二次创作空间的自由度,演绎出更丰富的剧情,简洁明了的画风更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人在醉心于天马行空的宇宙狂想的同时,又为临死仍不忘教书育人的李老师潸然泪下。

01、在最恢宏的星河间孵育最微弱的梦想,用科幻放大镜为教师打call

2015年8月,被称为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此后,刘慈欣的热度一直一路飙升,一些作品相继被改编,电影《流浪地球》更是成为2019年度爆款。

不久前,又一个让全国“科幻迷”振奋的消息传来,由全球顶尖的20位漫画家共同创作改编的《刘慈欣科幻漫画》出炉。第一季故事包括《梦之海》《圆圆的肥皂泡》《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等4本。

《乡村教师》的主人公李宝库是一个平凡的乡村教师。“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扶贫的人给村子里一台拖拉机,村民便砍开外壳,分了零件,有人拿了油箱,有人拿了轮胎……人们不愿意孩子上学,学校的校舍被拆了,木柴用来修补做龙王庙……得知身患绝症后,李宝库放弃治疗,把仅有的一点钱留给了他的孩子们。

一切伟大的故事都有一个微小的起因。正是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这位普通的老师,无意间挽救了地球。

银河系中,碳基联邦刚刚击败硅基帝国,准备炸出五百光年粗细的一条无恒星带,以防止被闪电战偷袭,地球正处于大清洗的范围之内。一束光刚好落在了村子里,手握将燃尽的蜡烛的孩子们身上……

作为地球生物的代表,这几个孩子必须接受碳基联邦指挥官的试题检测,以证明这个星球存在高等文明,还有“存活下去”的理由。一道题又一道题,娃们沉默着,时间越来越紧迫,大爆炸的冲击波已经迫近地球,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出现,娃们齐声答出了关于力学三定律的问题,地球得救了。李老师生前最后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摘自《乡村教师》

看到这里,我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作者让一个尘埃般微小的乡村教师,站在星球大战的宏大背景墙前,其作用就像拿着一个超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了老师的形象,小与大、弱与强、落后与文明,形成鲜明对比。

两个平淡的故事碰撞到一起,迸射出耀眼的火花。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地球得以挽救的,是知识传递的文明之火;更是老师播撒在孩子们心间的希望,是梦想的光芒。

02、当科幻遇上漫画,国际化的创新表达为中国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我必须对他们进行写实刻画,才能使之与外星文明形成强烈对比。”改编《乡村教师》的绘者——资深漫画大师张晓雨表示,自己想呈现出一个专属于这个作品的天地质感和氛围。他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完成创作,除对星际战争等科幻元素的纯粹画面表达外,还注重对贫困乡村里人与物的设计。

漫画是一种介于小说和影视之间的表达形式,相较文字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图像化,传达的更为直观;而比影视更追求具体,图文并茂,方便贴近原著,牢牢把握原著精髓。

改编后的《乡村教师》,将科幻文学与绘画艺术结合,不输电影的震撼画面和视觉呈现,完美呈现出刘慈欣的宇宙世界。顺畅的分镜头,巧妙的台词处理,让读者像看电影一样轻松、自然,甚至感觉不到在“阅读”。尤其将原作中过于抽象、深奥的地方,通过逼真的'画面让人一目了然,比原著更通俗易懂,对读者的要求也更低。

刘慈欣说:“这篇小说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变化,主要是不那么“硬“了。”这个“软”不仅体现在小人物,小故事,也体现刘慈欣小说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上。

事实上,刘慈欣的科幻之所以圈粉无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在描写恢弘浩瀚的宇宙时,总能自然地结合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内心坚持,作品中所提供的对于民族形象,乃至世界形象的想象与描绘,在整个中国科幻文学史上都极为少见。

为了让好的作品得到更多认可,此次漫画版的改编过程由中国漫画团队主导,全球二十多位国际大奖漫画艺术家共同创作,将原著所承载的中国人的想象力、价值观与民族情感,进行了艺术化、国际化的创新表达,更容易为西方各年龄段读者所接受,也更易于实现相中式科幻的国际传播。

另一方面,在当下这个多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感性、直观的漫画形式,对青少年群体更有吸引力,便于读者在色彩与线条共同构建的故事情境中更好理解科幻故事的“里”与“面”。

03、“最后一课”揭秘教育的意义:向内了解人性,向外认识宇宙

在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借着蜡烛微弱的光,用已经失去知觉的手握住黑板,李宝库强撑着给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课……

“我是想到,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永远也听不到初中的课了,所以我最后讲一讲,也让你们知道稍深一些的学问是什么样子。”

李老师的“最后一课”,文科讲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该让人们在沉睡中死去,还是该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呢?

理科讲的是牛顿三定律。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说了三句话,把人间天上所有的东西的规律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是牛顿三定律。

穷到吃土的山里娃,学鲁迅、学牛顿,能当饭吃吗?李老师没有说答案,但答案却是显而易见的。“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也正是李老师自己在做的事,以萤火之光,在无边的黑暗愚昧中呐喊,呵护着孩子们心底的希望,让他们能一窥未来的美好。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李老师用“最后一课”表明了他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学鲁迅,向内认识自我,打破人性的加锁;学牛顿,向外触摸宇宙,了解世界之辽阔。

流沙河曾说过:“不会幻想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科幻小说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即使双脚踩在泥泞,也要把目光望向星空。要敢于做梦:“地球是我的故乡,深空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在《乡村教师》中,娃们自己挖了个坑,把老师埋了。胡乱竖起的木牌上用粉笔写下了逝者的名字,也许只需一阵风雨,就会消失不见。但他用生命呵护的孩子们心头的梦想,哪怕只是一簇微弱的小火苗,也永不会熄灭。

结语:

去年风靡全球的电影《寄生虫》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因为穷,人都变得下作了,丢掉了灵魂。

《乡村教师》让人潸然泪下的点,正在于作者在天马行空的宇宙狂想中融入细腻入微的人文关怀。

李老师留给孩子们的知识,点亮了他们贫瘠人生中的希望之光。而教师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传递文明,感动了亿万读者。

《教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