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时间:2025-07-16 19:33:06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默读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④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提高生产力,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实现终极关怀。(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召唤人类互相关爱)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苦难,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总结: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辨别活着的价值、意义:

个人——人类

假恶丑——真善美

八、齐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九、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文章结构板书设计

我渴望爱情带来狂喜

摆脱孤寂

构造美好生活

何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全人类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真善美会

生同情苦难者不幸的儿童

可怜的老人

无辜的平民

……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

【教学思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三问自己:

一问:人从何而来?

二问:人为何而生?

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

——史铁生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 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2、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爱因斯坦

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

1、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

点拨: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

2、理清文章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

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

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

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

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

1、活动准备

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

第一组:爱情之花

第二组:知识之花

第三组:悲悯之花

2、活动要求

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快速浏览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 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反抗,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 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这三种激情能完全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一)线索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提高人类物质、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类造福,实现终极关怀。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灾难。他深知自己身单力弱,人微言轻,但还是与那些制造人类不幸的肇事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明确:作者的三种激情是始终围绕着他对人类的关爱这一衷心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全人类 真善美

(二)。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八、作业:

1。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2、反复品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为全人类而活-----为真善美而活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构造美好生活)

追求知识 ( 了解人类的心灵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同情苦难者(不幸的儿童、可怜的老人、无辜的平民等)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