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
2、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
3、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线段大小比较,线段的性质是重点。
知识难点
线段上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表示方法及运用是难点
教学准备
棉线、中国地图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1、多媒体演示十字路口: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
2、讨论第124页思考题:
学生分组讨论: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说一说。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为什么?
小组交流后得到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结合图形提示:此时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3、做一做:
测量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
(小组合作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 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 ×3
= 2×3/11
= 6/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3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此处隐藏4445个字……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平均分成5份或平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平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成人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 篇9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