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5-08-23 19:33:14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8篇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拉、拽、套串珠的操作活动,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2、帮助幼儿了解松紧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松紧带和包装绳穿的珠子各一串(大小、颜色一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介绍桌面材料,比较两串珠子。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串珠子,好看吗?这两串珠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啊?你们想戴吗?

2、幼儿戴珠子,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幼儿自由戴手珠。

提问:你们戴一戴、试一试!戴起来了吗?

◎让幼儿比较两串手珠,引导幼儿发现穿珠子的绳子不同。

教师:这串怎么会戴不起来?这两串是一样大的啊,你们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绳子怎么啦?

3、比较包装绳和松紧带,进一步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当场拆开两串珠子)

提问:你们想一想哪根是拉不动的?哪根是能拉动的呢?(让幼儿指认)

◎教师双手拿住两根绳子的一端,请一名幼儿拉另一端,感受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这根能拉动的绳子叫什么啊?

4、经验拓展。

◎让幼儿找一找身上的松紧带,帮助了解松紧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提问:为什么身上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松紧带啊?

5、游戏活动——“松紧带”

玩法:手拉成圆圈,松——圆变大,紧——圆变小。

活动反思: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通过幼儿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手珠串,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倍增,使孩子生活知识知道的很少,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干的很少。我们班的多数小朋友不知道“樟脑球”是做什么用的,也不知道衣服起静电了该怎么办等等,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设计了这堂课,把服装拟人化,让幼儿有兴趣学习,并且知道了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一些与服装有关的物品,并知道他们的具体用处。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的欲望。

3、技能目标: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会挂衣服,会洗小物件,并能够合理的用这些生活用品。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知道服装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习难点:动手实际操作,在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活动准备

洗洁精、透明皂、增白皂、洗衣液、毛线等生活用品。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此处隐藏1209个字……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与同伴进行讨论、操作和记录,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尝试与操作中感知压缩可以减少物体所占空间,探索摆放方式和压缩程度的不同对所占空间的影响。

3、发现“压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活动准备:

1、回收箱3个;大篮子3个;铝罐若干;记录表一份、0-9数字卡若干。

2、课件:环保压缩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材料,引发兴趣

1、师提问:小朋友,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易拉罐)

对啊,易拉罐我们用完了,不需要它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处理它们的呢?(送到回收箱)

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验证猜想,感知物体压缩程度和摆放方式的不同,可以减少空间的使用,节省空间。

(一)体验空间使用与罐子数量的关系

1、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合作把易拉罐放进回收箱里并把数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和分享:为什么同样大的箱子放进去的易拉罐却不一样多呢?

3、教师小结:因为摆放整齐了,空隙小了,空间用得也少了,放的罐子就多了。

(二)体验通过压缩,可以节省空间,进一步体验使用空间与罐子数量的关系。

1、实验验证:怎样才能让箱子放进去更多的易拉罐呢?幼儿实验并记录。

2、观察、讨论和分享:

(1)我们用了压缩的方法,易拉罐放进去的数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同组纵向比较)

(2)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压缩方法,装进去的罐子数量不一样呢?(异组横向比较,讨论发现压缩程度问题)

3、教师小结:因为压缩的程度不一样,所以装进去的易拉罐的数量会不一样。

三、生成经验,启发联想,迁移和扩展

1、观看课件《环保压缩》。讨论:压缩有什么好处?(节省空间,保护环境)

2、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萌发幼儿的环境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辨别哪个大,哪个小。

2、学说“大++”、“小++”。

活动准备:

1、实物:大苹果、小苹果、大香蕉、小香蕉、大橘子、小橘子若干个。两只大小不一的箩筐。

2、教师有意识的将一大一小的两个物体摆放在活动室的不同地方。

活动过程:

1、出示大苹果和小苹果。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啊?(苹果),咦!它们一个大,一个小。请幼儿学说“大苹果”和“小苹果”。

2、将苹果分写放在大小不同的箩筐里,请幼儿说说、点点大苹果在哪里?小苹果在哪里?

3、出示大香蕉和小香蕉。请幼儿学说“大香蕉”和“小香蕉”,分别放在大小不同的箩筐里,并请幼儿说说、点点大香蕉在哪里?小香蕉在哪里?

4、出示大橘子和小橘子。请幼儿学说“大橘子”和“小橘子”,分别放在大小不同的箩筐里,并请幼儿说说、点点大橘子在哪里?小橘子在哪里?

5、引导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什么物体是大的',什么物体是小的,把自己的发现讲给老师和同伴听。

6、延伸活动:我要吃”大++”、“小++”,集体分享水果。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