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5-10-30 04:30:09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科学探索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使用符号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泥、石头、树叶、乒乓球。

2、记录卡、水槽、笔。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难点:尝试使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马上就要过节啦,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节,可是它不会游泳,它怎样才能过到河那边去呢?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泡泥、石头、叶子、空瓶子、钥匙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二)实验探究

1、师:浮在水面的就可以当作小船,沉下去的就不能当作小船。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看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3、教师小结:树叶、积木、乒乓球、空瓶子等可以浮上来给蚂蚁当船,而石头、钥匙、硬币则不可以。

(三)活动延伸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请小朋友动手实验起来吧,并将实验结果简单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一节实验活动,由于这种类型的活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较少,幼儿显得格外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浮沉原理”本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泡泡泥、积木玩具、石子、乒乓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把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让它也沉在水底下呢,让幼儿动脑筋想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索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幼儿对这次活动至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

总体来说,课堂效果较好,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少数幼儿纪律不够好,课堂场面一度较混乱,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在以后教学中,课前准备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以便更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 ……此处隐藏3585个字……,正确感知5以内的饺子数量

1.帮助幼儿熟悉操作材料,初步了解操作要求。

师:这里都有什么?(卡片、盘子和彩泥。)要让我们做什么?(包饺子。)包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对,这些材料是包饺子用的,卡片上有几个饺子,我们就要包几个饺子。

2.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饺子的摆放形式,学习正确点数5以内的饺子数量。

师:桌子上有一些卡片,每一张卡片上的饺子都不一样,快去数一数。

(幼儿练习点数,教师观察指导,针对幼儿的点数情况,选取"遮挡"和"干扰"摆放形式的饺子卡片各一张。)

3.引导幼儿对"遮挡"和"干扰"摆放形式卡片上的饺子进行点数。

师(出示"干扰"卡片):这张卡片上有几个饺子?还有什么?它是饺子吗?能不能数?

师(出示"遮挡"卡片):这张卡片上有几个饺子?这个饺子只露出了半个要算进去吗?我们在数饺子的时候可不能把它漏掉了。

三、学习按照数量要求包饺子,并按数量分类摆放

1.引导幼儿观察娃娃身边的点卡,了解每个娃娃要吃几个饺子。

师:娃娃们都饿了,看看他们都要吃几个饺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讲解包饺子的`操作要求。

(1)教师示范包4个饺子:先点数卡片上的饺子,将卡片插在盘沿上,再包出相应数量的饺子放在盘中,最后进行点数检查。

(2)师:我的饺子包好了,应该送给哪个娃娃吃?送饺子的时候要大声说:"娃娃,请你吃4个饺子。"谁来帮我送?

(3)请一名幼儿送饺子,鼓励全体幼儿学说:"娃娃,请你吃4个饺子。"

3.幼儿操作活动:给娃娃包饺子并按数量分类摆放饺子。

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卡片上有×个饺子,我包了×个饺子,盘子里的饺子和卡片上的饺子一样多。"同时,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根据卡片上饺子的数量包"饺子",提醒幼儿包完一盘"饺子"后再次选择卡片进行操作。

4.展示分享。

(1)师幼共同做手指放松游戏,吸引幼儿围坐在教师跟前。

(2)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提前选取两、三盘饺子引导幼儿进行展示分享,对正确的操作给予肯定,对错误的操作进行纠正。

师:你们真能干,给娃娃包了这么多饺子。这一盘有几个饺子?为什么要包×个饺子?

师:这一盘"饺子"和卡片上的饺子不一样,怎么办?

四、结束活动

鼓励还想操作的幼儿继续操作,提醒不想继续操作的幼儿将饺子卡片按照数量放到相应的点卡盒里,活动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将材料投放到娃娃家或娃娃餐厅供幼儿继续游戏,可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增加卡片上饺子的数量。

附手指游戏:包饺子

"咕噜""咕噜"擀擀皮儿,(左手手心向上,右手在左手手心上做擀面杖滚动的动作)

"哗哗""哗哗"和和馅儿,(伸出右手的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做搅拌状)

"嘿哟""嘿哟"捏捏边儿,(左手五指聚拢,右手在左手手指上做捏饺子动作,最后捂住左手手指停住)

咝--(做闻饺子动作)

咂一咂一咂一咂一(做流口水动作)

香喷喷的饺子给谁吃?(教师大声问)给我吃!(幼儿大声回答)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梧桐树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作用;学习从整体到局部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并用看,摸,抱等动作参与观察。

活动准备:

预先选择好观察梧桐树的地点。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梧桐树的特征。

1。观察:观察梧桐树的整体形态。引导幼儿讲述从远处观察梧桐树的`印象。

提问:梧桐树看起来怎么样?像什么?

2。带领幼儿从近处观察梧桐树,说出它的主要特征。指导幼儿按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顺序进行观察;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梧桐树,用多种动作进行观察。感知,并说一说自己的体验。

二、引导幼儿发现梧桐树的用处。

提问:你喜欢梧桐树?为什么?当幼儿说到大树有遮阳作用时,教师可带幼儿先站在阳光下,后再回到树荫下,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印象。

小结:梧桐树能遮阳,让我们感到凉快;它还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它的好处真多,小朋友都喜欢它,让我们共同爱护梧桐树。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谈论西瓜虫。

1. 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 . 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 教师:“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 教师:“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 . 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 . 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

1. 教师“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 . 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 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教师:“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 . 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教师:“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