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共8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5912.jpg)
大班教案[共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并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更具体看到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合起来是7。
2、了解两部分可以互相交换位置,合起来还是7的'规律。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贴绒教具。
2、操作卡,雪花片,瓶盖,作业单。
活动过程:
1、游戏:拍手问答。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2、幼儿分组操作并记录。
(1)分雪花片:取出7个雪花片,分到两个盘子里。
(2)撒瓶盖:取出7个瓶盖,撒在桌上找出正面和反面。
(3)分花生:取出7个雪花片,分到两个盘子里。
3、请每组幼儿讲述并展示操作结果。
4、教师在黑板上演示7的组成过程,并记录。
盘子里有7个苹果,妈妈想把7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请幼儿在黑板上摆出来,先后分成6和1,5和2,4和3,然后说明这三组数目的苹果互换位置数量都是7只。
5、引导观察分合式,发现并找出互换位置的分合式。
6、教师讲解作业单。
7、幼儿做练习册。
8、讲评作业,鼓励幼儿。
大班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引导幼儿对钱币产生兴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大班教案 篇3这个活动是由实验幼儿园张一岚老师带来的一个大班数学活动“鱼儿量一量”。整个活动她制定的目标是1.在情境中激发自然测量的兴趣,学习重复使用一个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理解测量中单位长度和所需单位数量之间的相反关系,能选择适宜的贝壳进行测量,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个关于测量的活动跟我们以往看到了测量不同,非常的创新不但幼儿学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对于这位老师准备操作材料充满了好奇。
我们生活在沿海城市,张一岚老师就用了这一点来进行导入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用到的测量工具也是幼儿日常都吃过的海鲜水产,在第一次用淡菜壳进行测量鱼的长度的时候教师先出示然后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再让幼儿对花蛤测量鱼进行了尝试操作,在幼儿自主操作的时候教师播放海浪的背景音乐,给幼儿营造了一个海边的环境。接着在检验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测量不当的事件,该教师方法讲解的非常到位。
……此处隐藏2173个字……计几个号码,是固定电话的号码还是手机的电话号码?你想给谁设计电话号码,或者想设计电话号码做什么用?记住电话号码都是由0-9这10个数字组成的。固定电话是7位数,手机号码是11位数,没有完全相同的电话号码。
3、教师发放记录纸,请幼儿在上面设计电话号码。
4、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设计的电话号码。
大班教案 篇7活动名称:《葡萄牙舞曲》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体验乐曲《葡萄牙舞曲》欢快跳跃的情绪。
2、通过节奏、故事和图形谱简单了解该曲子的音乐结构。
3、让幼儿感受友情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幼儿进教室围半圆坐好。
二、感受音乐。(放主旋律音乐一次)
三、听故事导入。
丫丫和哈哈是一对好朋友,可是因为一些原因,哈哈在去年搬家了。丫丫非常想念哈哈,下个星期是哈哈的生日,于是丫丫决定去哈哈的新家给她庆生,于是他便带着礼物出发了。在出发之前啊,好朋友哈哈还给丫丫画了一副路线图,可是小迷糊丫丫看不太懂,让我们一起来帮丫丫看看那个的路线图,帮她找到哈哈家好不好啊?四、分段了解音乐结构和创编舞蹈动作。
1、 出示丫丫走过路地全程图片,并开始放音乐,引导幼儿图形与音乐形成配合。
2、 丫丫是怎样走路的?请小朋友创编丫丫走路的动作。
听音乐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丫丫走路的动作。(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
3、出示两座山的图片。
教师提问:丫丫前面有几座山?山太高,丫丫爬不上去,只有钻山洞了。3、启发小朋友创编丫丫钻山洞的动作和左右看哈哈的动作。
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动作(钻山洞——望一望——钻山洞——望一望),教师示范动作,并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
4、听音乐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做丫丫钻山洞和左右相互望一望的动作。(放主旋律音乐的第二部分音乐)
5、丫丫终于到了哈哈家,好朋友见了分外高兴,他们高兴的转起圈来,并说 丫丫欢迎 你。教师引导小朋友一起说 丫丫欢迎 你,教小朋友打节奏。 五、听音乐完整地走图形谱、做律动和舞蹈。
1、 请小朋友听音乐看老师走图形谱,老师拿着丫丫的图片走图形谱。(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2、 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走图形谱。(放主旋律音乐两次)。
活动延伸 引导小朋友跟着音乐一起创编丫丫和哈哈见面时的动作。
附: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活动名称:《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节奏活动,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结束的反应能力 3、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4、能够完整地歌唱歌曲并且大胆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节奏卡片 吹泡泡的玩具 铃鼓 铃圈 单响筒 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师生问好。 2、节奏游戏。
二、复习巩固对16分音符的认识。
1、师:这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幼:十六分音符。师:对,我们就是一个苹果分四瓣,一人吃一口的,所以走路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所以唱歌的声音是长还是短?
2、将16分音符放在节奏图中,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师:现在我在节奏图里又加上了十六分音符,难度加大了,你能边念边拍出节奏来吗?
3、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节奏练习比赛。
师:好,那这一次我们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拍的最最好!(师生一起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4、尝试用节奏说一段话。
师:其实这个节奏就是上次我们学过了一首童谣,你们听——的 大,的哥的哥 大,三个臭皮匠在写文章;的 大,的哥的哥大,凑成一个诸葛亮啊!(教师用教棒指图谱)
5、幼儿尝试,分小组一起来玩游戏。师:自己商量一下,谁打节奏?谁念儿歌?
6、请部分幼儿和家长一起表演。三、游戏《吹泡泡》。
1、教师开始吹泡泡引起幼儿的注意。要求请每一位小朋友盯住一个泡泡去看,泡泡的颜色、在阳光下的颜色、形状,引出歌词。
师:老师在吹泡泡的时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盯住一个泡泡看看一看泡泡在阳光下的颜色是什么?形状是什么样的?
2、幼儿根据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泡泡泡泡咦泡泡不见了。
3、请小朋友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唱“啊”音延长到泡泡破裂,破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师:下面我们用啊的声音表示吹泡泡,用啪的声音表示泡泡破裂。(幼儿游戏)
4、用声势表现,请幼儿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一直轻声拍手,当泡泡破裂时跺一下脚表示。
大班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尝试用象声词表达倾听到的声音,并用问答句的形式创编诗歌。
2、初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能随着作品的展开表现出好奇、平和等相应的情绪。
3、感受春的气息,体会画面之静态美、声效之动态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活动准备:
1、教学ppt;小草地。
2、幼儿已学歌曲《春雨沙沙》。
活动过程:
一、遇见春天:导入故事,引发兴趣。
—— 现在是什么季节?
—— 你从哪儿发现了春天?
二、倾听春雨:欣赏故事,感知春雨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春天的夜晚,静悄悄的,夜空里一颗星星都没有,窗外,黑漆漆的。小鼹鼠早早地躺在了床上,这会儿,它正呼呼大睡呢。(依次出示幻灯片并提问)
—— 这是什么声音?
—— 这会是谁发出的.声音?
—— 让我们来问问XX吧!(幼儿感受XXXXXX,是你吗的句式)
小鼹鼠忙了大半夜,也没找到是谁在发出声音。他走回了房间,躺到床上准备接着睡觉了。
三、对话春雨:谜题揭晓,引出一问一答的句式。
—— 难道会是春雨?让我们来来问问春雨吧!
叮咚叮咚,春雨,是你吗?——是的,那是我落在门上的声音!
哐当哐当,春雨,是你吗?——是的,那是我落在窗户上的声音!
呼啦呼啦,春雨,是你吗?——是的,那是我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哗啦哗啦,春雨,那是你吗?——是的,那是我落在溪水里的声音!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是你吗?——是的,那是我落在小草里的声音!
—— 原来小鼹鼠听到的那么多声音,都是春雨下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呢!
四、寻找春雨:找找、看看、运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大胆表述。
—— 春雨还会下在哪里呢?我们也来找一找、听一听、问一问。
五、歌唱春雨:多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 这会儿啊,我们的春雨想邀请你们和她一起来唱一首歌!(歌唱春雨沙沙)
![[优]中班教案](https://img.jihtu.com/upload/1010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