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5-11-26 17:24:1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xx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xx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1、喝过可乐吗?知道可乐的来历吗?

2、今天我们带来了一组饮料,一种是苹果汁、一种是蜜糖水,来配一种饮料。

出示配制表。并要求:不要太贪,配起来之后不要喝完,每个人品一点,再留下一点样品,作好记录。(板书:配 记 品)

学生小组工具:苹果汁、蜜糖水、量杯、配制表、纸杯若干。

饮料配制记录表

类型 数量 品评

第一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味道最好的是第 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二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第三款 苹果汁 ml

蜜糖水 ml

请代表向大家推荐自己配的饮料

师记录: 苹果汁 蜜糖水

(1)20ml 20

(2)30ml 20

(3)20ml 10ml

(4)30 30

(5)30 30

(6)30 30 ——看来30:30还是最受欢迎的

(7)30 20

选一个研究一下:

用质量代表苹果汁,用水量代表蜜糖水

按20、10的配法,总量是30。如果要配60的话,怎么配?

(我认为总共是3份,质量占2份,水量占1份。现在是6份,一个占4份,一个占2份,实质还是2份1份)

(两个30合为一个60)

要配90的话,怎么配呢?

假如要配少一点,配15的话,怎么配?

假如要生产的话,怎么告诉厂家配制的方法?

生1:告诉他,如果水是1,汁是2。

生2:告诉他,汁是水的2倍。

生3:告诉他,汁与水的比是2:1

生4:告诉他,水占汁的1/2

生5:告诉他,汁的量比水的量多1倍。

生6 ……此处隐藏14265个字……>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