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新旧知识点衔接点。决定打破教材的教学程序。分以下四个层次展示探究过程:
(一)我先出示一架天平,让学生观察,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在天平的左边加两个砝码(例:10克、20克),右边加一个30克的砝码,让学生再次观察天平仍然处于平衡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天平左边的质量10+20是30(克),和天平右边的30克是相等的。然后在平衡的天平左边仍然放两个砝码(例:20克、?克),右边放一个砝码(60克),这时天平仍然处于平衡状态,学生再次感知天平左右两边所放砝码的质量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由具体的数量过渡到了未知数量的参与,这在孩子认知思维上又加深了一步。
(二)着重启发学生根据信息表达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正确列出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逐个出示课本信息窗的主题图,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信息,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再鼓励学生任意用一个未知数表示题中的问题,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在这个环节,速度一定放慢,鼓励每个学生都要参与。
(三)师点拨,像这样左右两边表示的意义一样,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等式,而后让学生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注意:学生举例时,要鼓励学生呈现不同的形式。纯数字的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引导让学生对以上等式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把等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纯数字的等式,另一类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读课本学生明白了:含有字母的等式就叫方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让每人举出3个方程,同桌判断对否。这样由直观到抽象,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理想。
特别是在探讨“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那就是学生举得例子很形象,恰如其分,超出了我的意料。他们把“等式”比做一个鸡蛋(蛋清和蛋黄),“方程”就是鸡蛋中的蛋黄。他们解释说:“蛋黄一定是鸡蛋,也就是方程一定是等式,鸡蛋不全是蛋黄也就是说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孩子们的潜力真是不可低估、他们语出惊人,令我震惊,我及时就给他们高度的评价,孩子们创新之花是多么的美丽、灿烂。我要保存这火花的余温,让它再次绽放在我的`课堂上。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9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开课活动,在活动中我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程的意义》,为准备这节课,我研读了这节课的内容,并与旧教材的进行了对比,思考着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
旧教材先利用天平认识等式,然后认识方程。而新教材通过情境,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揭示方程的意义。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不仅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还要会判断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的后继学习与思考,注重知识的渗透。如后面学习的等式的性质、用方程解应用题等等。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几乎提不出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都是些求未知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就直接出示要求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式,我发现只有极少数孩子能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找等量关系式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不知道从哪入手。学生思考讨论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也没有结果,我就引导着学生进行分析信息,找到了等量关系。找到了等量关系式,再列含有字母的式子就简单多了。课下我分析,主要是我在备课时,高估了学生,如何引导还需要多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训练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我通过天平的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根据天平列出算式。然后教师指出,我们刚才列出的这些式子都叫等式,在这些等式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两种等式:一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种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得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通过练习判断哪是方程,那些不是方程?最后,让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教材中没有出现这个内容,但我补充进去了,我觉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从课堂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清晰,会表述,但也有部分学生表述不清,发言不够积极。看来,课堂教学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多想些办法。
“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有效地实施?我认为,“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学生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交流则会流于形式,没有深度。有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当学生展示交流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就会发生碰撞,教师要尊重学生探求的结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果与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促使全体参与,加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梳理概括知识的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先引入了天平的演示,然后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g和30g的两只正方体、50g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 +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g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g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 +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我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 ……此处隐藏15214个字……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在课堂教学中,方程意义的教学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时,学生能清楚的表达,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能说明自己的理由。在知识渗透方面:当教师在天平放上未知重量的物体时,学生能自觉用字母表示求知数x+50=200;在左边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个五角硬币,右边放一个5克砝码,天平平衡时,学生通过争论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求和数x+y=5,学生自己说明了理由;在讨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时,学生也能自己理解集合图的含义。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把握了合适的教学时机。这堂课上完,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教学时间不够,知识巩固的时间太少。
方程意义的教学的练习足足用了27分钟。“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不到位。课后我一直想“这27分钟花得是否值得?怎样处理知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还有方程意义教学时天平的演示,一直是我在演示,学生在看,学生的自主性不够,这是我教学设计时就有的困惑,但如果让分小组学生自己操作,教学时间会更加不够。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我又设想,对教材作些处理。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教学放到下一课时,剩下的时间,利用学生头脑中刚刚建立的天平这一数学模型,加强学生列方程的练习。这样处理是否会更好。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14作为开学第一课,课本就将方程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凸显出来,可见方程的地位之大,的确,方程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程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而等式的原型便是天平,可惜没找到实物,但不妨碍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来自我构建。
首先出示5个式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分成两类:等式与不等式,用“=”连接的便是等式,用其他如“﹥﹤≠≈”等不等号连接的式子是不等式。然后指出不等式需要到初中学习,今天我们研究等式。观察这几个等式,可以分为几类?指出,已经知道的数叫已知数,不知道的叫未知数,等式里有未知数,便是方程,方程包括在等式里,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算是新课内容结束了。接着根据关系式列方程。
从认知规律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完全符合标准,正本反馈,还是有些问题的。
一、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导致找不准数量关系。
妈妈买一台电话机,单价116元,付出x元,找回84元。学生的答案让你意象不到,什么形式都有,他们会将这三个数通过一定的符号随意地组合起来,让我哭笑不得。在此之前有一个文具盒与笔记本共20元的问题,还引导学生编成了应用题加以理解,不想还是有问题。所以学校应该斥资建立一个超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到发展的可能,有些数学问题真的只是生活,根本就不是数学。
二、加强备课力度,任何小的问题都不能存在。
还是上面一道题,根据以往列算式的经验,很多学生列成116+84=x,这是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我只是在课堂上强调:根据经验,未知数不单独放一边,这样跟算式的区别不大,但效果不很好。我想,将三种式子都板书出来,116+84=x,x-116=84,x-84=116,然后指出我们列方程习惯上不采用第一种,因为将x去掉,不影响答案,而选择二、三两种中的一种,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11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 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 ,——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15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精华]语文教学反思](https://img.jihtu.com/upload/239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