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暴露培训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1【关键词】急救护理,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传染病是最有可能成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之一[1],院前护理人员在急救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口J,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因此减少职业暴露,提高职业暴露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日显突出重要。
1造成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
1.1院前急救是易发生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岗位院前急救的传染源可以是患者或病原携带者,院前急救可能以接触和空气传播为主,在院前护理工作中传染病意外暴露的方式有多种,如被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黏膜,被污染的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等,空气传播最难预计和防护,在SARS流行期,急救中心负责院前转运患者,使我们开始重视个人职业防护,在日常急救工作中血液传播可能是最重要的防范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泉州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外伤6586人,占总体急救患者的60%。
1.2易发生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操作院前急救常见的有在救护车上为注射或输液的病人拔针时被针尖刺伤,在为开放性外伤病人清理或包扎过程中被血液污染,这与接触到的血量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血液和皮肤的完整程度有关。有研究证明,暴露危险性取决于暴露的频率与性质,有无可见血和量,是否含有病毒及病毒的滴度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接触到的血量大,受损伤口深,病人正处于感染早期或晚期都是院前护理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移动的救护车上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被针尖刺伤,因掰安瓶所致的玻璃伤或收集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品时被针尖刺伤。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为52%,国内为63.4%~64.5%。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的致伤因子,经常接触者其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23倍。
1.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近年来,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艾滋病,作为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趋势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转变,因其传染方式和后果的特殊性,普通人群和医务人员对其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而很难从患家口中得到相关信息。人们对其防护知识了解不多,造成防范措施不到位,更易发生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职业暴露。现院前急救多没有制定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或是有制度而没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造成,这与护理人员缺乏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自我防护的知识,院前护理人力不足,操作过程不严格或不熟练操作规程等有关。总之,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和防护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应尽快进行相关培训教育,促使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逐步提高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
2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2.1加强急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对院前急救不同工作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中之重,要掌握具体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树立正确的防护态度,既不能过于恐惧,也不能防卫过度而影响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院前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戴手套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可以起到屏障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证明,在操作及处理针头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坚持制度流程的学习贯彻,合理的休息,劳逸结合也是重要的方面。
2.2落实安全操作规章制度,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随着对院前急救护理职业安全的逐步重视,院前护理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落实规范操作,杜绝一些不良的净惯,如为了抢救患者生命在移动的救护车上进行处置操作,争取抢救时间,虽本意是无私的奉献,但在整个操作中存在着太多的风险,我们称其危险操作,必须时刻小心,例如为患者肌注时,移动的救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就容易伤到患者或正在处置的护士本人,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因而,院前急救
护理要合理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推广利于防护的护理技术和废弃物消毒处理的技术,如为院前护理人员购置和更新防渗隔离衣,手套,眼镜,自毁式注射器和安全静脉留置针,利器收集盒等。
2.3主动防护,善于沟通,建立严格的登记报告制度针对传染源的防护措施,目的在于防止传染源的扩散。日常院前急救时要戴口罩出诊,在遇到呼吸道病患者或怀疑为目前流行的甲型HlNl流感时,应给予患者也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染。院前急救时来不及对患者作检测,仔细地询问病史,善于与患家交流,也是及时发现和避免职业暴露的良好方式。院前急救出诊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详细记录,及时汇报情况,以便及时评估。一方面要追踪患者的发病源,和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实验室报告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职业暴露防护经验。
目前,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由于防范意识淡薄及预防措施不力,院前护理职业暴露是护理工作中极易发生也不可完全避免的。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及其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按照预防规章制度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是当务之急。从护理部和科室层面制定相关的制度流程,设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护理人员自身树立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遵循有关指导原则和规定,一旦职业暴露,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预防用药。事实证明,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是减少院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极其有效的基本措施。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2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xx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3【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难点;原因分析;对策
本院是四川西北部地区的一 ……此处隐藏3167个字……病流行态势及对人类危害的普遍性、长期性及毁灭性。
(2)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着重介绍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区别;艾滋病临床表现;艾滋病毒的体外消毒方法。
(3)艾滋病预防原则:洁身自爱、拒绝毒品,增强自我防护潜力。
(4)同情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
告知同学们目前全人类的敌人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我们要关心他们,如果歧视,只会加速艾滋病的传播。
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利用广播、板报、展览、讲座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带给青春期性教育,预防吸毒和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一些学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如何倾听,促进同学们交流过程,尊重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亲密相处,学会如何拒绝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诱惑,提高自尊,将其学到知识融入预防艾滋病中去。为了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学校组织放映有关录像、片子有《艾滋病基本知识》、《逼近中国人的艾滋病》、《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等。
总之,开展以学校健康教育为中心的全民宣教,是预防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最有效手段,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活动,教师和学生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明白了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人不应歧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今后,我校将在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力争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5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xx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xxx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6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方法:通过对职业暴露危害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原因分析,总结其防护对策。结果: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并完善培训教育可以降低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对护理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理在进行各项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遭受职业性损伤的机会相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职业防护。
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对护理人员易造成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在工作中经常直接接触的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体液、排泄物等,特别是外科护士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
意外损伤:职业性质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被锐器损伤,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回套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不及时拆卸针头,徒手分离针头、处理破碎的安瓿等;注射操作过程中将用过的针头与棉签、针帽、液管混放导致的分类处理时被锐器划伤。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医院使用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等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可引起鼻炎、哮喘,重度可造成中毒或致癌;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物理因素: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肤癌;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其他放射性治疗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影响生育,长时间接触可能致畸致癌。
职业暴露的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意识到锐器损伤的危害性,在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一些年轻的护士认为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及自身防护理念,对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
工作烦忙,全神贯注地投入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护。
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医院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工作中开展普及性预防,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体液都有潜在感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具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隔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全员进行锐器伤后的伤口处理培训,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严禁双手带针帽,及时送入锐器盒进行处理,操作后要及时清理用物,以免他人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照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到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
建立预防体系:全院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全体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特殊科室如放射、急诊、手术室每半年一次。并全体注射甲、乙肝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甲、乙肝的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是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物质保障。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医学领域,伴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使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隐匿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医护人员的潜在危害也不断增加。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保健,完善职业防护培训教育,建立锐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熟练掌握刺伤后常规处理流程,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健康,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通用]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总结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615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