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诗

时间:2025-06-12 23:51:27
元宵节古诗

元宵节古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宵节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古诗1

(一)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二)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三)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四)南乡子尹先之索净圆子词

(宋·赵师侠)

元夜景尤殊。万斛金莲照九衢。锤拍豉汤都卖得,争如。甘露杯中万颗珠。

应是著工夫。脑麝浓薰费小厨。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要底圆儿糖上浮。

元宵节古诗2

古蟾宫·元宵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元宵节古诗3

1、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3、元宵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4、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折桂令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6、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7、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8、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9、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10、汴京元夕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11、上元竹枝词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2、京都元夕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13、元宵

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14、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5、《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古诗2

16、壬辰元宵夜咏

伯永

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

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

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

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

17、鹧鸪天·庆元宵

东方骏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18、庆元宵

东方骏

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

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

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

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

19、元宵夜

秦渝

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

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

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

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

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20、元夕影永冰灯

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21、《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此处隐藏7300个字……/p>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元宵节古诗12

《木兰花令》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蓦山溪·元宵灯火》

年代:宋 作者: 吕渭老

元宵灯火。月淡游人可。携手步长廊,又说道、倾心向我。归来一梦,整整十年馀,人似旧,去无因,牵惹情怀破。章台杨柳,闻道无关锁。行客挽长条,悄不似、当初些个。而今休也,摇落任东风,但恣意,尽留情,我也知无那。

《永遇乐·落日熔金》

年代:宋 作者: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好事近·春雨挠元宵》

年代:宋 作者: 朱敦儒

春雨挠元宵,花绽柳眠无力。风峭画堂帘幕,卷金泥红湿。王孙开宴聚娇饶,越山洗愁碧。休说凤凰城里,少年时踪迹。

元宵节古诗13

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朝代:明代

作者:赵时春

原文: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直待清霄寒吐月,休教白发老侵人。

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

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

注释

作者:佚名

①这二首

选自《民国固原县志》。陶总戎,不详其人。总戎,统帅,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

②清霄:天空。

③宝靥(yè):花钿。古代妇女首饰。唐杜甫《琴台》诗:“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仇兆鳌注:“赵曰:宝靥,花钿也……朱注:唐时妇女多贴花钿於面,谓之靥饰。”靥,旧指女子在面部点搽妆饰。

④群品:万事万物。

元宵节古诗14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

4)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5)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刘克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6)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7)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古堡长烟《元宵夜》

8)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9)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10)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11)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2)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毛滂《踏莎行·元夕》

13)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丘逢甲《元夕无月》

14)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15)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16)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17)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18)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秦渝《元宵夜》

19)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0)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节古诗15

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鉴赏】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元宵节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