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7-25 02:21:07
有关科学教案集合10篇

有关科学教案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不同的动物喜欢持不同的食物。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20多种,分散在四周,青草、竹子、桃子、骨头、玉米等图片。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斗喜欢去动物园,现在动物园来了新朋友。

听:旺---旺—旺谁来动物园啦?鼓励幼儿说完整的话------小狗来动物园啦。

看:(师表演动作)谁来动物园啦?鼓励幼儿说出小猴来动物园啦。

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是粮食,密林中安家。

评析:通过听声音、看动作、猜谜语把小动物小狗、小羊、熊猫、小猴、鸽子、牛等动物引出来,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到了动物世界,激起他们的兴趣。老师简单的问题谁来动物园啦,幼儿容易回答。,贴近生活的实物让幼儿很快找到了说话的感觉,为下步幼儿说更多更好的'话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2.找朋友,感知发现

(1):认识食物

师:饲养员叔叔给动物准备了好多吃的。

出示:这是什么?(这是小草)这是什么样的小草?鼓励幼儿说出更多的句子。

逐一出示竹子、桃子、骨头、玉米等图片,用多种形式说出这是什么

评析:通过说这些食物,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还可以在幼儿之间做一个示范,幼儿之间互相学习。

(2)动手操作,把食物送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 你把什么送给谁?

另师:谢谢你把嫩嫩的小草送给我。引导幼儿说出不客气

同样的方法把食物送给其他小动物,老师可以扮作小动物说谢谢,幼儿可以扮作小动物说谢谢,也可集体说不客气。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教师示范、幼儿师范、师幼之间的互动,多种形式让幼儿说出完整的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内容,学会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对发展幼儿的语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介绍朋友,进一步感知

师:你的朋友是谁,他喜欢吃什么?让多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并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说。

师:谁还能说得更好?

语言能力实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师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幼儿即了解了动物吃什么又发展了语言。

3: 组织讨论,扩散思维

师:动物园里还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和你最近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 指名幼儿回答。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结:了解动物吃什么可以听别人说,可以看书,可以看电视,还可以自己观察,有很多方法。

师:你想知道小蚂蚁小青蛙吃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让幼儿多说。

师:现在把你喜欢的小动物请回来,告诉大家它 ……此处隐藏10682个字……>

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自己的组装图画出较规范的电路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件。

教学准备:

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透明胶带、各种电工工具。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电池,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师:电池能够提供什么?

指出:它是一种电源。

二、新授:

1 、认识简单电路元件:

( 1 ) 除了同学们自备的电池,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盒子,里面有:

电池盒——上面有 + 、 - 符号,表示“正极、负极”

导线——用来传输电能

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简图

灯座——用于插放小灯泡

2 、连接电路:

( 1 )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做?

( 2 ) 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

( 3 ) 指名展示学生的想法。

3 、分析连接后的情况:

( 1 )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

( 2 )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

( 3 )电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传输的?

( 4 )说明电流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负极。

( 5 )用手指沿着电流的方向“走几趟”体会一下,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板书:回路 )

( 6 )改变电池的位置、样子(盒式、条形等),请学生标出电流方向。

4、开关的认识:

( 1 ) 灯泡亮了,能让它一直亮着吗?我们怎样控制家里的灯。

( 2 )给这个灯加一个开关,使它能够控制你的'灯泡。

( 3 )领取开关,进行试验。

( 4 )为什么开关能够控制灯泡的?

( 5 )电流被断开了,是一条断路。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条通路。(板书:通路。 )

( 6 )我们把这样一条流通的回路,称为闭合电路。只有形成了一条闭合电路,电流才能通过。

5 、指导画电路图:

( 1 )当我们要把电路情况表示出来的时候,通常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

( 2 )认识电路元件符号, 重点指导:电池的正、负极。

( 3 )把刚才设计时的实物图变成用元件符号表示的电路图。

6 、设计“可控制的红绿灯”的活动:

( 1 )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电路元件,你能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电路吗?

( 2 )红绿灯的研究:

材料:回形针,红、绿灯,导线,图钉,小木板,电池。

( 3 )设计电路并画出来。

( 4 )用材料试着组装。

( 5 )汇报总结活动。

第二课时

三、拓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元件,并且学习了简单的电路,可别小看这条简单的电路,我们的一个个用电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如果将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

( 1 )学生说说个人的想法。

( 2 )放入发光器,试一试。

( 3 )汇报试验的结果

2、我们能够让小电珠变得更亮吗?用你们手中的材料试一试,汇报一下。

四、总结: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许多构造复杂的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有关科学教案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