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教案

时间:2025-10-11 19:33:23
西湖美教案

西湖美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湖美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湖美教案1

教学内容:

音乐《西湖美》

教学目标:

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

教学重点:

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

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练声 连音练习 模唱练习

2、复习《太湖美》

二、感受西湖

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答。

2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吗?请谈一谈对西湖的印象。学生交流

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观看课件(背景音乐西湖美)

4、感觉怎样?你想说点什么?

5、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西湖禁不住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有关西湖的'诗句)

6、配乐朗诵西湖美歌词

三、体验学唱

1、初听范唱

2、复听歌曲

3、听旋律,注意间奏

4 、填词演唱

5、重难点教唱

6、集体演唱

四、越剧欣赏

1、怎样让歌曲唱出越剧的味道呢?同学们了解越剧吗?

2、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3、学生交流自己品出来越剧味道,师小结简单介绍越剧特点。

4、在歌曲《西湖美》中找一找越剧的影子,从歌词的字数、间奏来体会歌曲的戏曲特点,学生交流。

5、师生运用吴侬软语学唱歌曲,配伴奏音乐

6、学生表演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师生再见!

西湖美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

4、简介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四面环山,湖水平静。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西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

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

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

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话中画”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反馈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引读第1自然段

总起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闪耀夺目。

2、指名读文章

3、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

a、西湖美在湖

画出山美的句子——把它画成画

b、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 ……此处隐藏2135个字……中灵隐的“绿”

第二自然段:苏堤的“绿”

第三自然段:花港观鱼的“绿”

第四自然段:整体印象

五、抓重点,延伸下文。

过渡:几遍读文,让我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西湖的的确确是“绿意扑眼而来”,因而一个什么字就能概括西湖的特点?(“绿”)

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下节课让我们继续研读、准备,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导游最终拿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为契机,深入研读探究课文,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入情入镜地感悟西湖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回顾全文。

1. 齐读课题

2. 学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 什么?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在课题“绿”字下面板书“▲”,同时板书“观景顺序”)

二、抓住“绿”,整体感知。

过渡:那就让我们这些导游们以“绿”为突破口,先走进“绿”的.世界吧!

1. 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

(1) 老舍《草原》

(2) 刘国林《可爱的草塘》

2.但西湖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感受“绿”意)

三、突破“绿”,研读全文。

过渡:那么“绿”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作者怎样抓“绿”的?作为导游一定要突破呦!

1. 课文着重描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 移情入文,激趣质疑。

(1) 仔细读文,看你能发现多少含有“绿”或表示“绿”的词语。

(2) 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谈感受。 (点拨:“心旷神怡”、“莽莽苍苍”等词语的意思)

3. 充分朗读,在读中品味文字与景物的双重美。

(1) 请同学们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2)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

4. 集体研读,交流成果。

(1) 自由选择方法

①读一读,想一想。

(认为最能体现“绿”的部分)

②圈一圈,划一划。

(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③画一画,说一说。

(想象画面,大胆表述)

学生交流可能不按课文顺序,教师相机调控策略。

(2) 预设学案及策略

① 雨中灵隐的“绿”

多彩{

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② 苏堤的“绿”

多姿{

古怪,莽莽苍苍

鲜嫩可爱,如如如如

坚忍不拔

③ 花港观鱼的“绿”

( 可能学生说的与预设的不一样,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强调语速宜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

四、品味“绿”,积累运用。

过渡:作为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风情的“绿”,夸耀一下西湖的美丽。

1﹒学生准备解说词。 (可以配动作,加表情)

2﹒解说时,师生作为游客可提出问题,在互动中进一步感受西湖“绿”的与众不同,感悟“绿”的美丽。

五、创造“绿”,升华延伸。

1﹒想想作者是怎样抓“绿”的,学习写法。

2﹒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的绿》。

教学反思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

上完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本身应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能否在这简单当中让学生有深深地感悟,一直深入地孩子们的内心发中,连同自已也被这种情景所感动,跟着他们一起来享受这神奇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幸福与快乐!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西湖美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西湖的“绿”》。

七、板书设计:

《西湖美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