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一、教学内容
课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们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四、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正方体:1.2)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出示收集的各种物体:这些图形同刚才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师出示一些教具,学生拿出收集的学具。
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几类?
(2)学生小组研究汇报:根据围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为:由长方形围成和由正方形围成的。(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3)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1)
(4)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5)关于长方体你想学习哪些知识?
师拿出长方体教具,学生拿学具,师给出面、棱、顶点、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概念,并板书。
2.长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3)
(1)长方体有几个面?(6 个)你来猜想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2)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3.学生验证。
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通过量长和宽计算;
(2)剪下比一比;
(3)将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用另一个面对比。
4.汇报结论:长方体的 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有不同的发现吗?(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5.教师重点带领学生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6.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一、二)
7.学生利用学具验证。
(1)测量;
(2)用学具插一个长方体后,再比较棱的长短。
8.汇报:怎样插长方体,用了什么材料?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12 条棱,相对的. 4 条棱相等。
9.重点研究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棱的特点。
10.填写总结报告。
11.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并量出长短。
3.正方体的特征。
(长正方体认识:动画场景4)
(1)学生独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填表。
(长正方体框架制作:动画脚本---场景三)
(2)汇报你们是怎样研究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相同点: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
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是长方体的在括号里画“△”,是正方体的在括号里画“○”。
2.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3.观察实物图,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状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3)橡皮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与( )的面积相等。
4.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长( ) 长( ) 长( )
宽( ) 宽( ) 宽( )
高( ) 高( ) 高( )
5.判断。(对的在括号里划“√”,错的划“×”。)
(1)一张很薄的塑料纸,只有正反两个面。 (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3)一个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完全一样,那么另外两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长 120 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的棱长为 20 厘米。 ( )
(四)全课总结
在这节课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备 注
一、知识整理与基本练习
1、说说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说说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060.240.8751.084.0258.19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纠错。
4、先判断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1又3/54/117/82又5/67/25又4/15
5/123/203又 ……此处隐藏17206个字……)。
②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③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②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③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为什么是1/2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9()/()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一个物体
单位"1"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
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___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___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教学目标
(一)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整数除法的结果用分数表示。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电脑动画录像。
学具: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明下面各分数的意义,它们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如果请同学口算1÷11,能很快地得出小数商吗?如果商要
教师:上面的这道除法题,它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学习新课
1.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板书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说一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板书出图。
教师:如何列式?
学生口答后板书出算式1÷3,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引导学生按分数的意义来想;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应是1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再说一说怎样想的。
①把1千克平均分5份,每份是多少?
②把1米2平均分8份,每份是多少?
2.把许多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1)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教师:怎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列式:3÷4。
教师: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看该得多少?
学生动手剪分,教师巡视,巡视中可提示:该把谁拿来平均分?谁是单位“1”?平均分几份?
学生剪分完,汇报答案。(答案不统一。)
(2)教师:照你们说的,把3个饼作为单位“1”,平均分4份。我们看看下面的剪分图。展示电脑动画图像:
教师:请看一看自己的拼法是不是与图像上的相同。
问:取出的这一份是多少?
(3)老师:请观察板书:(前面的)
能看出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所以被除数与分子,除数与分母之间是“相当”的关系,而不说“等于”。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教师:能用式子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如何表示?
教师: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在分数中,分母有什么限制没有?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补充:(b≠0)
口答练习:(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3÷7 9÷14 42÷75
m÷n (n≠0) B÷A(A≠0)
2.口答填空。(投影片)
3.口答下列各题:(口述题目)
(1)把5米的铁丝平均分7份,每份长多少米?
(2)小王骑自行车5分行了1千米,平均每分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作业:课本92页练习十九,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电脑动画图的演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把多个物体作为整体平均分若干份时,得出的分数商,也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有明晰、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图形的剪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入手,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共分两层,从平均分问题求商和按分数意义找结果两方面来解答问题;练习利用分数意义直接求商。
第二部分从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问题入手,研究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共分三层,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拼,观看电脑录像和教具演示,找出用分数表示的商;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实用]](https://img.jihtu.com/upload/5338.jpg)